艰苦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作者: 过江 郭静雯 陈国政 黄仁东 张钦礼
摘 要:采矿工程是关系国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重要专业,但由于此类艰苦专业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大,导致近年来采矿工程人才流失严重。针对采矿工程艰苦专业学生学习信念不坚定等问题,中南大学结合教学经验,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通过思政指导、千米井下党校基地及矿井工人模范教育等途径对学生加以引导。教学研究与实践证明,中南大学采矿工程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采矿工程;艰苦专业;教学改革;思想信念;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157-05
Abstract: Mining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major related to national resource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urvival, but due to the harsh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great danger of such hard majors, the brain drain of mining engineering is serious in recent year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firm learning faith of students in hard mining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ombin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takes the moral cultivation as people-centered link, and guides student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the Party school base in a kilometer deep mine, and model mine workers'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have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for mining engineering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as further optimiz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mproved students'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hard major; teaching reform; thought and belief; practice base
采矿专业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从安源路矿的第一个工人党支部建立,到水口山和锡矿山耿飙等老一辈革命家从矿山投身到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无数的矿业工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安源路矿工人群像如图1所示。铁人王进喜、鞍钢郭明义也都是矿业的模范典型,也同样激励着无数投身矿业的人员奋勇直前。但伴随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高新产业更新迭代,新的专业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采矿专业的荣光逐渐暗淡,淡出了大众舞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再立志投身于矿业,思想观念脱离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传统想法[1]。另一方面,采矿工程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学生对艰苦专业抱有偏见,提起采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专业认同感,也没有坚定的学习信念,近年来采矿工程招生与就业质量每况愈下。
不少高校与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改进艰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想法,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就业指导等手段,为艰苦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叶青[2]就艰苦专业就业长效机制提出建设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应届毕生下基层、往西部,报效祖国新思路,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升华,自我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顾晓薇等[3]指出,东北大学实行创新实验班的开班方式,在大类招生更容易流失采矿专业生源的严峻挑战下,实现了采矿专业学生数量与质量的提升。石开仪等[4]提出,艰苦专业应确保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开拓实践基地、增加实习监督与考察、优化校外实习,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优质人才。赵斌等[5]通过中国矿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分析了艰苦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发挥政策杠杆调控、树立职业理想观念、改进职业辅导工作等方式,从而提升毕业生工作质量。胡泽安[6]以地矿工程为例,针对招生难、就业难和培养难的问题,认为减轻地矿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方法和设备,开展典型教育,推陈出新改革培养方式等有助于改善此类艰苦专业持续低迷的现状。张鹏海等[7]基于东北大学采矿工程矿山开采数据与软件共享、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实践课程方法优化,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艰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急需优化,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已是建立专业认同感与提升艰苦专业人才质量的大势所趋。
一、传统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认可度低
1. 生源结构质量差
近年来,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的变化,采矿工程的生源面临结构质量差的问题。在生源数量与质量上,呈现出男生多、农村生源多、贫困家庭多和报考人数少的“三多一少“现象。就中南大学采矿工程而言,虽然学校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如奖学金补贴、提前批录取及降低分数线等,但报考生源相对热门专业来说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采矿工程专业基本都是男生,甚至会出现“和尚班”的现象,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同时也不利于采矿业的发展。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仅是由于男生在体力上更适合从事矿业相关工作,报考数量上男性远多于女性,也是由于男生在思想上更容易融入采矿事业。不仅是学生,家长在孩子的择业方向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满怀“望子成龙“的期待,都盼望孩子学习热门的专业,毕业后有个稳定、体面的工作,在高考后的志愿报名上,不希望孩子报考采矿工程这类艰苦专业,尤其是女学生的家长,对于女生的专业选择上更加趋向汉语言、会计和法学等“适合女生“的专业,导致女性采矿工程生源报考人数少之又少,男女比例失调严重。
通过多年教学发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少有城市的孩子主动选择矿业工作。一方面,农村孩子更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愿意接受采矿业艰苦的环境与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农村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与视野局限、职业教育与资源的匮乏使其难以走向大热专业。诚然采矿业更看重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劳动型人才,但有灵活想法的新鲜血液也必不可少,在采矿工程建设过程中,力求人才结构均衡,让采矿业稳步前行,不至于成为夕阳产业。贫困生源偏多的现象,在上述原因中也得到合理的解释。加之学校给予的奖金补贴、学费减免和提前批录取等优惠政策,更加吸引了大量来自乡村的贫困生源。这些学生真心喜欢采矿专业吗?答案是未知的,但从转专业情况统计来看,真实结果不容乐观。
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新产业的变换,无疑为采矿工程人才培养与生产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当采矿专业成为男生专属的“和尚班“,当矿业工程成为“低分调剂“的代名词,当只有国家给予大力政策扶持才能让采矿业缓步前行,在艰苦专业生源结构质量日益恶化的教育局面下,谁来支撑国家矿业经济发展、民生资源命脉的重要根基?矿业工作本该是光荣的、坚定的,调整生源结构,优化学生质量,刻不容缓。
2. 人才流失严重
在大部分学生与家长眼中,采矿工程是艰苦与危险的代名词,似乎踏入这一专业就将与高薪体面的工作无缘,导致采矿工程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招生困难、学生转专业、跨行就业及矿业工作者离职等现象比比皆是。
矿业工作用人量大,当前采矿工程人才流失严重,思想坚定的采矿人才成为紧缺的中坚力量。就中南大学采矿专业来说,学校采取了本科提前批录取的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报考,在这一前提下仍然存在招生困难的现象。近年来,大类招生成为本科开班的趋势,这为艰苦专业招生提供了便利,采矿类学生数量有所上涨,但大二分流时仍有大批学生选择离开采矿业,分流去相对轻松的其他专业。因为大类招生下分流机制是“成绩优异者享有主动权“,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全部避开采矿工程,勤奋刻苦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不仅如此,转专业也给采矿工程带来重创。在大量人才转出采矿工程的情况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乎无人转入采矿工程的惨淡局面,学生数量呈负增长状态。到就业时,采矿工程学生大量跨行转行,鲜少有人投身于矿业一线工作。随着矿山形势与地质工作波动,许多矿业工作者甚至对工作前景产生怀疑,有了离职的想法。
这些问题与专业认可度息息相关。一提起采矿工程人们就会联想起畏途巉岩,联想起风餐露宿、土石矿渣,这就初步对采矿专业有了难以接受的刻板印象。不仅如此,学生、家长对所学专业的期许与未来职业的规划更趋向热门专业,而采矿工程学习难度大,课程设置多,同时还要有动手本领,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们学好专业课尚且困难,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更不必说深入了解矿业的内核精神,燃起对专业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提升采矿专业认可度,生源质量数量两手抓,是采矿工程等艰苦专业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
(二)思想信念不坚定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石油、煤矿、铁矿和有色资源作为国家发展命脉,激发了大量采矿、冶金专业,高等专业学校蓬勃发展,著名院系调整合并组建的“八大学院”中,6所是农机工矿等艰苦专业为主题的学校[8]。采矿工作者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受到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人民推崇雷锋、孔繁森、王进喜这种以艰苦奋斗为代表的楷模,高喊“劳动最光荣”的口号,极具时代特征。工农阶级作为最光荣的群体,对吃苦耐劳的品质推崇备至,不辞劳苦,也要坚守在工作岗位第一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新时代,采矿专业转向下坡路的趋势初现端倪。年轻一代人逐渐不具备老一辈吃苦耐劳、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转而追逐金钱利益,思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新常态下采矿工程的社会度一再降低。国家虽然提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仍然重视矿业发展,依旧难以改变学生思想上存在“趋利性”、享乐主义的风气。
多年采矿专业教学实践发现,为鼓励学生深入本专业学习,新生入学后常有专业讲座、专业认知座谈会等,但少有专业思想教育,缺乏专人思想指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思想信念。专职辅导员与班主任对学生起到的几乎只是生活上的帮助与学习上的建议,缺少专门匡扶三观的思政老师。十八九岁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年龄段更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应为新生设立专职思政老师,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灌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正确思想价值,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对于加入采矿专业的坚定信念,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奉献型人才。
我国党建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学生都应牢记。有坚定思想信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本该是所有学生的宗旨,在采矿工程这种艰苦专业中,更应发挥得淋漓尽致。教育改革,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必须落在实处。
二、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要解决上述采矿专业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专业认同感低、思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从事矿业工作,还要给予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提升学生对采矿专业的认可度,培养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投身矿业,成长成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