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视域下“三困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冯潇祎 徐一然 王训兵摘 要:中国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也进入全面提质增效的新时代,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是精准资助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体现,既是教育扶贫的重点之一,也是高校做好各项学生工作的基石。高校资助最终目的是育人,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在提质增效视域下,该文以高校“三困生”群体为切入点,深入探索资助育人实践,构建“三困生”资助育人体系,助力于解决 “三困生”群体的转化与育人问题。
关键词:高校;三困生;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161-05
Abstract: Chinese education is now in its prime stage,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quality and effect, shifting from high-speed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effort to provide financial assist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y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targeted assistance policy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a priority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for colleges and students to advance all kinds of student work. The ultimate goal of providing financial assist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o foster talent and then accelera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reas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for difficult students and the building of a system for helping and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three difficulties" (namely, difficulty in family incom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psychological difficulty), so as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group known as "students with three difficul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with three difficulties; targeted assistance;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for difficult students; increasing quality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从而引申出“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这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即为原先粗放扶贫方式的进一步细化,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治贫方法,从而实现有效脱贫的最终目的。“精准扶贫”逐渐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也成为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通过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从整体工作机制上保证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维护国家教育整体的公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夯实教育工程之基,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日益关注高校大学生群体,研究教育新理论,拓展教育新思路,开展教育新模式,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进。“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也进入全面提质增效的新时代。展望2035年,国家新目标是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国教育正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做大转向做强。
在逐渐转向高质量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精准资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校顺利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基础。以高校“三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提质增效视域下,对如何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构建“三困生”资助育人体系。
一、把握入学教育良机,融入提质增效理念
各高校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索,已见成效,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资助工作,尤其是精准管理方面,仍有所欠缺,其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资助实效。目前关于精准管理方面的研究,大多在于科学并合理完成贫困生认定工作、建立健全助学贷款相关体系、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体系、努力扩大资助途径和资助金额及完善受助跟踪机制等方面。然而,建立一套全面的资助机制,除了给予受助学生基本物质帮扶外,还需充分重视其心理及情感变化,追踪其成长过程,重视受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法:大学新生入学后,都需要接受入学教育。为了更广泛地宣传学校各项助困助学政策,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周内就开展专题讲座,让每位学生都能知悉学校在助困助学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方面,让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及时申请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另一方面,让所有学生监督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以便公平、公正和公开地开展工作。精准受助过程监督,减少“假贫困”现象。高校资助过程监督是保证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资助工作者要在保护学生隐私、不干预学生成长和自由发展的情况下,监督学生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假贫困”现象,受助大学生的行为也不是无限制的,也应自觉接受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例如结合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月度消费水平,是否存在超高水平消费;学生是如何合理使用助学金的,是否存在骗取助学金伪造贫困的现象;得到资助的学生是如何提升自我的,其成长成才的规律如何,有没有更进一步奖励帮扶的需求等,要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实现精准的过程管理,通过规范的过程形成双方的合力,进一步减少“假贫困”现象,打开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根据大数据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各类物质补助,帮助困难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集体生活。面向各类目标群体分别开展学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技能提升、心理疏导、团体辅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以主题班日、专题研讨、工作坊、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等形式开展,在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日常关心的同时,也通过此类精准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汲取知识。把握新生入学的良机,在学习、生活方式逐渐固化的开始,从源头遏制困难学生发展为“三困生”的可能。
成效:“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的提升,使得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模式的精准资助过程管理成为可能,给资助育人者的工作打开了更为开阔的局面。结合大数据,有效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管理新模式,并将资助过程管理、资助结果及时反馈,形成闭环数据体系。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博学求是明德的良好学风,营造求真务实、风清正气的氛围。既引导困难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三观,又尽可能避免“三困生”群体的萌芽,从源头上减少“三困生”群体的数量,为精准帮扶“三困生”群体打开良好局势。
高校资助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受助学生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为了帮助受助学生得到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更是为了使受助学生放平心态、自信自强和成长成才,在精准帮扶的基础上实现提质增效。因此,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学业导师—朋辈帮扶三级联动机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建立、资助认定和助学金发放等工作完成后,就进入了全面提质增效的后续精准资助过程管理阶段。受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以成绩论或者以很虚化的综合素质论来评定,而是应该具象化、精准化,为管理者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为受助学生成长提供证明,提升其自信心和个人能力。高校中的“三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基于出现困难的经济、学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源头制定辅导员—学业导师—朋辈帮扶三级联动合作机制,通过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将精准资助落到实处。
做法:每个班级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通过专职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班团日活动等日常工作,落实联动机制的第一级——辅导员管理,辅导员管理越精准,越能为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以专业为单位,以兴趣为小组,给每1位学生配备1名专业任课教师作为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导师,落实联动机制的第二级——学业导师管理。专业基础学得不扎实、学业跟不上,正是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所在。开展每周导师讲坛、小组讨论、座谈会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技术基础。学业导师通过培养计划解读、指导选课、课堂思政、课后辅导、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等多方面举措并行,助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真正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融于课后实践、创新项目及各类竞赛中。通过制定学业导师培养计划、学业导师考核制度,将所指导学生的综合测评与学业导师考核结果挂钩,激励学业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朋辈帮扶则是联动机制的第三级,有研究表明,同学、朋友的习惯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并改变自身。组建兴趣小组、帮扶小分队,让每一位“三困生”都有一对一的朋辈帮扶,借助团建、心理活动的开展,帮助“三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借力于朋辈的督促与帮扶,帮助“三困生”更好地消化专业知识。
成效:对于出现学业警告或者异常学习动态的学生,辅导员及时将所掌握情况反馈给学业导师、朋辈帮扶学生,将学业导师、朋辈2个群体一起纳入到帮扶“三困生”的体系中,形成辅导员—学业导师—朋辈帮扶三级联动机制,从思想政治教育帮扶、学业帮扶和日常帮扶角度给予“三困生”精准帮助。在对“三困生”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和帮扶的同时,也要注意帮扶的方式方法,不能硬性地给学生贴上“三困生”的标签,在趋同化管理的基础上,予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