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中国大学慕课研究述评

作者: 韩庆香 孙玉琦 申恒伦

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中国大学慕课研究述评0

摘  要:该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2—2020年我国慕课教学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提供的知识图谱, 通过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对国内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我国慕课研究领域的主题丰富、内容多样。慕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是慕课领域研究的热点。同时也发现近些年MOOC研究的文献数量下滑明显、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相对较少等问题。

关键词:慕课;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01-06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hina's MOOC teaching research papers from 2012 to 2020 years in the CNKI database as samples, and uses the knowledge graph provided by CiteSpace document metrology software to sort out the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domestic research through co-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emergent word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MOOC research in China has rich themes and diverse contents.  MOOC, flipped classroom and blended teaching are hot spots in MOOC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MOOC research literature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re was relatively littl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Keyswords: MOOC;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flipped classroom; mixed teaching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普及,人们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方向逐步转向全民教育、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与新兴学习方式对比之下出现了弊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证明了在线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大型的在线教育平台,慕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其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

2012年也被叫做“慕课元年”,美国的慕课井喷式发展[1]。此后,慕课在世界各地掀起热潮,众多高等教育机构随之参与其中,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对慕课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在2012年之前几乎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而自2012年以后相关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2]。查阅有关国外慕课研究的文献发现在国外慕课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方面,有学者认为国外研究者对慕课的优势和受益者有较多关注,但对限制慕课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3]。也有学者从课程设计、学习者、慕课资源的来源和慕课平台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国外慕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4]。此外,也有国外学者在理论方面展开研究,如罗素(Russell B.)等人讨论了连通主义下以及行为主义下的慕课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认为慕课平台的成功发展在于该平台所开设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2]。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来源检索“慕课”或“MOOC”,结果显示最早与慕课相关的文章发表于2012年,文献数量仅有4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慕课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慕课模式下的教学方法。自2013年起,国内有关慕课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研究主题也越来越丰富。有些学者对慕课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认为慕课自出现起发生了许多变革,其交互性和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强[5]。有学者对我国慕课研究热点进行研究,认为我国慕课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慕课的推介及关键特征研究、cMOOC(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MOOC模式)与个性化学习研究、慕课之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和后慕课时期的相关转变四个领域[6]。还有学者分析了我国慕课领域的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研究机构内部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多,但研究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作不足等问题[7]。

综上所述,我国的慕课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仍然倾向于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对混合式教学的推广范畴,缺少深度的探索。已有的研究往往是从单一的方面展开,对于慕课现实实践中具体遇到的问题研究较少[2]。因此,在慕课研究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工具是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是于2003年由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基于Java合作研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8]。CiteSpace主要通过使用科学计量学和产生知识图谱,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是一款对科研文献数据有针对性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的用户分布极其广泛,使用群体非常庞大。在开发该软件之后,陈超美教授也不停地对软件进行更新换代,确保其功能和可操性的提升[9]。本文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为CiteSpace5.6。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总体概况

1. 国内外发文量分析

笔者对CNKI数据库中近十年(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的相关文献发文量进行统计。由图1可知,2010—2015年我国慕课领域的发文量持续增长,之后五年发文量逐渐下降。2013年,慕课浪潮开始波及全球,我国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这一年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10]。图1中以2012年为节点,2012—2015年间我国慕课相关发文量开始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达到高峰。而2015—2018年间,发文量有下降的趋势,推测下降的原因是在电子产品的普及下,国内其他小型教学平台逐渐兴起,学者们的研究转向新型的产业,对慕课的研究热度逐年减小。2019—2020年间发文量保持稳定。

2. 发文机构合作分析

某一领域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分布状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为直观地显示近十年我国慕课领域机构合作情况,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有229个节点,88条连线,密度为0.003 6,说明近十年国内慕课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较为稀疏,仅有少数机构合作关系较为密切,如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之间的合作等。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两种合作关系——相同学校内不同系统的合作、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少部分学校的合作不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存在跨行政区合作。

为了进一步分析相关机构的发文量,作者从图2中导出详细数据并将发文量大于9的机构列在表格中(表1)。表1的10所机构中有5所为教育相关,其次是综合类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最多,说明该机构对慕课的研究兴趣浓厚。分析所有数据得知,我国慕课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师范类院校,其次是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而非高校机构在慕课研究中的参与度一般,极少有其他行业、企业进行慕课研究。

3. 作者合作分析

用CiteSpace分析作者合作情况并得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从总体数据来看,近十年我国研究慕课的作者合作关系图的节点为249,说明研究该领域的作者数量中等。但合作密度较为稀疏,仅有部分团体合作较为紧密,如陈丽、郑勤华和孙洪涛之间的合作,汪琼、王宇和范逸洲之间的合作等。并且,这些团体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极少有跨领域情况。因为图中节点的大小反映作者的发文量,可以看出节点较大的作者有陈丽、肖俊洪和钱小龙等,说明近十年以上人群对我国慕课研究有较大贡献。

(二)研究热点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研究热点指某一领域在特定时间段内研究者们集中讨论的热点话题,找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发现研究焦点及主要问题[9]。同时,关键词是文章中心的凝练与概括,可以表征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9],所以高频的关键词代表一个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共现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准确地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得到慕课研究关键词的共现可视化图谱,作者通过CiteSpace对目标文献进行分析,得到近十年国内慕课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为更直观地展示高频关键词,作者将频数大于23的19个关键词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关键词频数总计3 312次,频数大于23的高频关键词共19个,频数总和1 708次。这19个高频关键词频数占总频数的51.57%,符合分析知识图谱时频数占比不低于27%的标准。

图4中数据显示节点数为62,连线数为115,密度为0.060 8,网络结构相对密集,这说明研究者们在探讨主题上专注度较高,研究较为深入。结合图示数据可以看出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有“MOOC”“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等,说明近十年国内MOOC在教育领域蓬勃发展。外圈的节点有“MOOC”“慕课”“在线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等,说明这些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和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较高,在整个图谱的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作者使用LLR算法得到如图5所示的可视化图谱,所得数据显示模块值Q=0.850 2>0.3,平均轮廓值S=0.954 9>0.5,认为该聚类结构显著并合理。此软件将关键词共聚类成17类,在Show the Largest K Clusters选项中输入K=10保留前10类,分别是“混合式教学”“合理使用”“慕课平台”“联通主义”“慕课”“实验教学”“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知识图谱”和“内涵”。

#0混合式教学:内容包括线上线下、红楼梦、教育、建设、自主学习、同伴互评、护理、实践、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深度学习[11]。在2020年疫情时期全国各地号召“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背景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从混合式教学的本质、阶段性特征、师生的行为关系及在具体课程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为后续人们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1合理使用:内容包括技术措施、数字千年版权法、临时例外、版权、DMCA(数字千年版权法)、大学英语教学、新媒体、全球顶尖大学和商业性等。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版权意识有所提高,有关慕课的版权使用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慕课作为一种大型开放式平台,其教育资源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屡屡发生,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尽管该平台提倡“开放”“共享”,但仍有作者不愿将质量高、耗费大量精力创作的作品无偿分享到公共平台。这种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往往在作者、机构和慕课平台之间产生矛盾,因此,学者们从制度上对慕课的合理使用展开深入探讨,意在为慕课今后的有序发展提供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