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数字化的立论基础:“第三教学时空理论”探析
作者: 单凤儒 苏晓明
摘 要:追踪数字时代课程创新实践与理论发展前沿,该文创造性提出“第三教学时空”观点,探索构建“数字平台化”课程形态理论。以“现实教学时空+虚拟教学时空+第三教学时空”为课程改革创新的社会物质基础与环境,深入研究虚拟教学时空与现实教学时空叠加重构,基于“化学反应”蜕变出第三教学时空。从根上触动基于现实时空的传统教学与课程的底层结构,引发了划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数字化颠覆性变革。
关键词:数字时代;第三教学时空;教学与课程改革;虚拟教学时空;课程数字化;课程形态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23-04
Abstract: Tracing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d theory in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paper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view of "the third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platform" curriculum form theory.Taking "real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 virtual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 the third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as the social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superposition re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and "real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ird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based on "chemical reaction".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based on real time and space has been changed fundamentally, generating epoch-making digital revolution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Keywords: digital age; the third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virtual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curriculum digitization; curriculum form theory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以新科技革命为代表的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受到互联网、数字化的挑战,甚至是颠覆;当然,也获得前所未有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极佳机遇。而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首当其冲。
本文基于“第三教学时空理论”产生背景分析,深入研究“第三教学时空理论”的客观物资基础、科学内涵与外延、属性辨析,以及“第三教学时空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一、“第三教学时空理论”的产生背景
(一)数字革命从技术层面看,本质就是万物数字化
首先我们简单区分一下两个概念:“数字化”与“数据化”。数字与数字化是指信息和计算科学与实践的一场革命,即用“1”和“0”构成了“二进位”全新信息呈现与传输系统,可以表达与传播几乎所有事物、资源与行为,并实现高度同质性、可交换性,从而实现信息传输的革命性飞跃,进而改变世界万事万物,包括对教育教学的颠覆。出现了诸如数字化资源使用效用的无限性、数字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轻资产性及边际成本趋近为零等重大变化。由于数字化是信息底层结构的重大变革,涉及社会几乎所有领域,所以可以称作“数字化革命”。
数据与数据化,是指经过加工的、反映事物性状与特征的数字与数字汇集。数据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与支撑。大数据不仅指数量巨大,而是一种全新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而云计算是大数据教学的高级形态,均对教学产生颠覆性影响。数据化,甚至全数据化成为教学数字化革命的重要内容。
因此,数字革命从技术层面看,本质就是万物数字化。万物的数字化,使万物均可实现数字同质化,可以快速传播,广泛交换,跨界整合,依托无时无处不在全球连接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连接一切,形成数字孪生效应,从而构建了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虚拟世界,形成了虚拟教学时空。
(二)数字革命对教学与课程地层结构最显著影响是教学时空的颠覆——诞生了虚拟教学时空
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互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开放、普适计算、语义网及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令我们目不暇接,带来了社会几乎所有领域的深刻变革。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提出: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1]”令我们震撼的是大数据在从整个世界到微小事物,从工作与生活到思维与观念,几乎无所不包、无一例外的所有领域所带来的,或将要带来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2]。而高校的教学与课程则首当其冲,进入了划时代的巨变期。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虽历经数年,但远未从根本上解决内容陈旧、满堂灌等顽疾,特别是班级授课制更是延续千百年,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笔者上小学时,就在推进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等教学改革。至今,70年过去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成效甚微。这是上千年学校教育的传统理念与思维定势作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与课程的社会基础与物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时代,就是“天才”也无法撼动班级授课制的诸多弊端。
唯一改变上千年教学与课程不治之症的,是互联网的出现,数字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划时代的巨变。而支撑这一巨变最核心的力量就是在现有现实或物理教学时空的基础上,出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虚拟教学时空。从而突破了物理教学时空的局限,再造了范围无限之大、无时无处不在、任意跨界整合,甚至“无所不能”的神奇虚拟教学时空。
(三)虚拟教学时空触发教学与课程理念、功能、模式和形态等一系列根本性变革
依托互联网、数字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教学时空颠覆了原有现实教学时空下形成的“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等“教师主导”理念,转而树立“学生中心,教师指导”新理念;颠覆了“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外只是预习、复习与练习等辅助形式,“课堂的基本功能是传输知识”等知识获取渠道,转而开辟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渠道;颠覆了学习资源主要来源于纸质教材,资源的形态是单一的,转而构建多媒体、网络化资源聚合体系;颠覆了“教师集中授课,学生集中听课”的班级授课制,转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生泛式学习等跨界教学时空;颠覆了“教师讲,学生记,考前背”等教学与学习方式,转而创新多场景、融媒化和自主式教学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教学与课程的基础与模式。
数字革命对教学的挑战与颠覆,核心是对教学与课程理念与模式的颠覆。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旨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迈向更高水平[3]。但是在战略实施与落实的过程中却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对数字化战略重心的认识上,一些人甚至认为教学数字化的重心就是教学的信息化。这是制约国家教学数字化战略的突出认知障碍。国家教学数字化战略的重心不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是颠覆以课堂为中心的线性课程形态,创造、构建基于云共享、虚实融合的全新课程形态与教学范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第三教学时空理论”的科学辨析
作为与现实教学时空、虚拟教学时空交叉渗透形成的第三教学时空,不是现实教学时空与虚拟教学时空的简单物理相加,而是两者渗透融合后的再造,发生的是“化学反应”,即是区别于现实教学时空和虚拟教学时空,有着自身独特属性与特征,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的教学时空系统。
(一)虚拟教学时空的出现引发了现实教学时空与虚拟教学的叠加、渗透、嫁接、聚合与再造
随着虚拟教学时空的出现,教学与课程底层结构出现的改变,虚拟教学时空与现实教学时空的交织重组,对课程功能与形态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叠加效应。虚拟教学时空与现实教学时空时空交织重合时,不会是泾渭分明,相互割裂的,而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显现一种叠加效应,即在教学与课程实践中发生多种联系,不是1+1=2的简单相加关系,而是1+1>2,出现叠加溢出效应。
二是渗透效应。虚拟教学时空与现实教学时空在叠加过程中形成一种渗透效应,无孔不入,相互交织,有机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是嫁接效应。虚拟教学时空的活动与项目可能会嫁接到现实教学时空的活动与项目,从而生成两者嫁接形成新的活动与项目。当然也可能是现实教学时空的活动与项目嫁接到虚拟教学时空的活动与项目,同样也生成新的活动与项目。
四是聚合效应。更多的则是虚拟教学时空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和现实教学时空的教学手段与形式,经过聚合反应,再造全新的教学手段与形式。从而形成一种既不同于虚拟教学时空教学,也不同于现实教学时空教学的第三种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形式。
五是再造效应。这是就教学与课程总体而言,由于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上述三个效应的叠加与聚合,重构再造了完全不同于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第三教学时空所独属的专利——教学与课程的数字化融合理念与范式。这就是第三教学时空的无穷魅力。
(二)“第三教学时空”的完整表述
“第三教学时空”可以表述为教学与课程数字化创新与理论的立论基础是“第三教学时空”。数字革命触动了高校课程与教学的底层结构,包括知识传播、资源聚合、学习时空和师生角色等。因此,基于第一(现实)、第二(虚拟)教学时空,激活数字化驱动和跨界整合的“数字孪生”效应,基于“化学反应”的蜕变,再造两大时空重叠聚合形成了“第三教学时空”。奠定了课程形态创新与课程形态理论创立的时空基础。
(三)“第三教学时空”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反应”
“第三教学时空”,也可以称为“互联网+”教学时空。是基于虚拟教学时空与现实时空重叠聚合而成的,但是,其既不同于虚拟教学时空,也不同于现实教学时空,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时空。如颜料黄色+蓝色=绿色;红色+绿色=黑色;而红光+绿光=白光。最典型的就是氢气+氧气生成水。“第三教学时空”形成的核心机理就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变化。这种“化学反应”机理可以用如下“互联网+”公式表达。
“互联网+”公式为
INT+=F(int,ind),
其中:INT+为“互联网+”;
int为互联网思维、技术、模式;
ind为传统产业。
这是借助数学形式,表达“互联网+”与互联网、传统产业互动融合的对应关系。“互联网+”是一个“化学公式”,本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思维、技术、模式来改造,甚至颠覆传统产业而发生的聚合反应,乃至“核裂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