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 王玲玲 梁勇 雷军委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0

摘  要:针对目前大量开展的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如何对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的问题,通过分析混合式教学的着重点与融合关系,结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授课经验,从教学自评、单位评价、院校评价和学生评价这四个方面,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一种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将该体系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实践证明,该体系全面、科学和可行,可以作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估的参考。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院校级评价;学生自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62-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mphasis and the fusion hybrid teaching relations, comb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network teaching, the hybrid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eaching, from teaching self-evaluation, unit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four aspect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onstruct an online hybrid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y applying the system to specific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final evaluation results are obtained.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the system is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and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llege level evaluation; student self-assessment

在当前多元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教学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不仅仅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更能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地域限制,比如在这次全球疫情的状况下,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保证正常教学进度的一种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即便是在后疫情时期,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网络教学仍是各个高校都无法回避的教学板块。

诚然,无论网络教学有多少优势,其也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传统授课模式,但是,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线上教学和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是各个高校乐于尝试的一种方式。

当前各高校研究的教学效果评估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合理的评价机制,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张进等[1]提出重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或者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给出一定的定量计算方法,如余锦绣[2]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又或者是对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如兰州大学的马彬等[3]评估了BOPPPS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针对课堂授课的教学评价。

而针对网络教学或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则相对要少很多。本文以传统教学理论为依托,结合课堂授课经验和网络授课经验,通过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注重点,构建一种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层级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指标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权重系数,并通过举例说明实际可操作性。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教学效果是由教学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其结果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素养与品质。教学效果评估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4-5],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为了科学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指标建立的原则应至少遵循以下原则。

(一)评价指标应满足可操作、可测量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将其落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产生量化的指标项目、可计算的指标公式、确定的权重集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使教学过程与价值认识达到对应,进而获得准确有用的评价信息。

(二)评价指标应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活动既包含主观活动,如人的情感、价值观和心理等因素,同时也含有客观过程,如科学的探索、知识的获取和实验结果的求解与验证等环节。对于教与学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评价指标既可以有主观评价的定性指标,也可以有客观评价的定量指标,并发挥好权重的导向作用,以此构建合理且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指标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末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评价的重点是通过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来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而监督则是维系这一生命线的重要准则。但监督不应以单次的静态评价为准,其评价的方式要具备跟随性,即实现全过程的动态评价。因此我们考察的教学效果的因素应是三个维度的。第一个维度是包括教员自身在内由下至上的一种考察范围,即教员自评—本单位评价—院(校)级评价;第二个维度是从开课前至考核后对待评估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考察;第三个维度就是教学管理相关政策的配合程度。如图1所示。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一)教员自评

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有没有听得懂,实际上没有人比任课教员更为清楚,因此在评估考察的因素中应该要包含教员自评。

教学自评主要考察的是“学得会”指标,这些指标在传统教学中多是一些个人主观性指标,但是在糅合了网络教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使用了大量的信息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既可以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总体分析,也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等。甚至通过这种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因此在教员自评这一层级下,既包括教员的主观评价,同时也有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数据作为指标计算依据。当然无论是主观的评价还是采集客观数据,教员自评环节的实施主体容易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可以后期在具体计算中将权重降低。

这一层级的指标有如下内容。

(1)预习率:其指标计算为每一次预习工作的完成人数ni_预习完成与班级总人数n总人数的占比,由于每一次授课都有预习任务,将占比取平均得到最终的预习率。

(2)线上自学完成率:每次完成自学人数ni_自学完成与班级总人数n总人数的占比,多个完成率取平均为最终值。

(3)作业完成率:每次作业完成人数ni_作业完成与班级总人数n总人数的比值,多个作业完成率取平均为最终值。

(4)作业正确率:以作业平时成绩为准,先求每人作业的平均成绩gi_作业平均成绩,再求全班平均成绩,并与作业总成绩g作业满分作比为最终值。

(5)互动参与率:以参与互动的人数ni_互动与总人数n总人数的比值,多个互动参与率取平均值。

(6)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任课教员将授课讲次与目标实现相对应,比如有n次课和m个目标,这m个目标的实现程度dm在闭区间[0人掌握占比~全员掌握占比]之间。之后对这三个变量取加权平均即可得如下公式

式中:wm为每个目标的权重系数;dm为每次作业答疑后每个目标的达到程度,其取值为掌握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

(7)纵向成绩比较:以当前班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考核为依据,包含作业、测试等,衡量的是整体学习能力是否提升,以及章节知识点间的难易分布。其评分以散点分布形式为依据,若满分定为10分,则整体呈上升为10分,呈波动或平衡状态以散点均值作为得分,呈下降为1~5分。

(8)横向成绩比较以个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考核为依据,衡量的是个人相较于班级学习情况的均值体现,该指标可以后续作为差异化教学的其中一项依据。其评分以个人考核离考核合格率的远近来衡量,若满分10分,则多数人高于为9~10分,少数人高于为7~8分,持平为6分,少数人低于为4~5分,多数人低于为0~3分。

(二)本单位评价

对教学的监督不应该是单纯的考核,其目的更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如果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专业大类相去甚远,实际上对教学深度是无法起到促进作用的。为了改善这一点,在监督评价一环中可以将其分为本单位评价和院校级评价。本单位评价主要考察与授课内容等相关的因素,这样才能对被监督者提出有关内容上的改进措施,从而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1. 基本授课质量

在考察教员基本授课质量方面,包含授课目的是否明确、授课知识点是否准确、授课内容是否熟练及课堂互动情况。前三项以二进制来进行评分,是1否0;课堂互动则以专家打分为主,如果满分为10分,互动频次高且互动质量高为9~10分,互动频次低但互动质量高为7~8分,互动频次高但互动质量低为6~7分,互动频次低且互动质量低为0~5分。得分与满分的比值即为该项取值。

这4个子指标相对基本授课质量来说,重要性相同,因此可取每一项的权重为25%,通过加权得到基本授课质量指标。

2. 线上教学资源的优质性、适应性

在信息化的教学时代中,我们有很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也有教学团队自制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混合式教学中,首先保证要选择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优质的判断标准并不完全是说一定要达到一流课程、金课一类的高度,其可以是自建课程,关键是线上部分的内容是否紧贴整个教学目标,是否是线下教学内容的延伸,是否能够对线下教学产生预学习的作用。该项评判是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评判,考察所有课程知识点的线上资源情况。

3. 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

在“线上课时占比是否合理”这一指标中,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评比要求,线上课时要求占比在20%~50%,因此定为在此区间的评分为1,其他区间的评分为0。

在教学安排中,不论是采用哪一种模式的线上线下教学,都会有一定比例的网络教学,而网络教学并不等于放任不管,相反更加考验教员的组织能力,因此必须要有完备可行的线上线下教学实施计划。同时,要求教学过程全程可追溯,以方便学生能够进行回放学习。

在教学中,如果所有的教学过程都使用信息化手段,即线下课程也通过平台来开展,就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优势,获得学生在线活动所留下的痕迹,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比如,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学生在线活动记录分析出该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兴趣点,根据其在线答题记录测试出其在各知识点方面的掌握情况;根据平台来进行的面授课,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来考察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测评实时学习情况等[6]。这样教员可以根据可视化的学情,在固定时间点上线解答学生讨论区内留下的问题帮助学生解惑,在在线作业提交中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或组间评价等多种形式,能够及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开展教学并给予反馈。通过这样的精准教学使个体关注度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