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三个结合、八链对接”涉农专业双创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作者: 井文倩 霍宪起 金太花 王娟 吕慎金 张桂玲 席磊 李永洙摘 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地方高校传统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为使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双创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两大体系和“三个结合、八链对接”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新形势下涉农专业“四位一体·岗位导向”的双创课程体系,完善“多元协同·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与双创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组建适应双创教育的“双师·双创导师·行业企业导师”的教师团队,建立校企协同“四主体·动态循环”的双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加强双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较好地解决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与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58-04
Abstract: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but the talent training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related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order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better adapt to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e have focused on building two systems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ee combinations and eight chain connec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We formed the "four in one and post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has improv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ultiple coordination and progressive ability", improved the teaching means suitabl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stablished a teacher team of "double teache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entors and industry enterprise mentors" suitabl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stablished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train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four subjects and dynamic circulation" coordinated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strengthene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and ability. It better solved the problem of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and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agriculture related specialt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1]。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重要的突破点、完善高等院校育人的支撑点和深化高等院校综合改革的着力点[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3],校企双主体概念随之强化,校企双主体为向导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4]。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临沂大学作为地方区域性综合大学应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研究的新体制新机制,从而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5]。如何把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及时调整完善培养定位,不断深化校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是当前涉农专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新形势下涉农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相对滞后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来发展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人才。但目前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滞后,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和发展,跟不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满足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6]。培养的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不能及时融入企业发展过程,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认可度不高。
(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相脱节,造成双创技能较弱的问题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致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薄弱,缺少质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也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7]。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或主动学习新知识去分析研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主动放弃努力,任由问题发展。
(三)双创教育“教与学、学与能”难以真正相长,无法保证双创教育培养精准度问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环节。但目前涉农专业人才评价过多重视课程期末成绩,“期末一考定乾坤”“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了考试而考试”“60分万事大吉”等现象,缺少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评价更是甚少。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三个结合、八链对接”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机结合
按照临沂大学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建设行业校友联络处、学院理事会等机构,把涉农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专业教师更加深入、广泛且准确地了解社会、行业和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要与行业、职业需求相对应,强调行业就业率和行业认可度,为此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各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二)构建校企联动“三个结合、八链对接”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着涉农专业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实现共同制定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共同实施理论课程和教材建设,共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三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孵化基地,共同实施质量保障措施。通过构建行业、企业参与涉农专业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实现了“三个结合、八链对接”:即专业理论素质与行业实践能力、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双创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双创型教师、双创科研、就业、职业素养培训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紧密对接。
(三)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跟行业发展需求
引入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双创能力培养过程,完善“以提升双创能力为核心根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调整通识教育、专业主干和个性发展三类课程比例,将双创教育融入三类课程中,提高其学分比例10%、20%、30%;挖掘与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相关联的双创元素,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压缩课内课时20%~30%,将时间还给学生,更多时间参与双创实践活动。
(四)搭建五个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能力培养相结合
挖掘专业与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以“德与创”“学与思”“知与行”为主题的思政教育,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媒体、校园+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五个课堂和“制度、师资、平台”三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红色基因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富有沂蒙精神、爱岗精神和“一懂两爱”等方面的职业特质。
三、以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导向,创建“四位一体·岗位导向”双创课程和“多元协同·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以双创能力培养为改革切入点,校企协同重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依托“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平台,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交叉课、专业前沿课和产业实践课,在不同模块融入现代信息、农业大数据和新媒体等技术,且不同学科、专业允许学分互认,搭建“互联网+”智慧农业双创新模式,校企协同构建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一体化的涉农专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双创实践”的“四位一体·岗位导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以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为导向,校企协同构建实践实训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中基本技术和核心技术需求,校企协同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拓展·岗位素质提高·综合技能提升”的“多元协同、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拓展“互联网·大数据·科研工作室·双创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校内外一体,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环境,增加各技能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其学分占总学分35%以上,将创新思维理念传授给学生,解决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
(三)以创业意识为指引,企业协同构建“创新实践一体”的双创实训和孵化平台
依托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教育部“农校”对接等五个平台,校企合作组建了“临沂大学动物医院”和“临沂市蔬菜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所”等10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孵化基地。
四、搭建“四主体·动态循环”全过程育人机制,保障双创育人效果
(一)构建创业师资队伍新格局,着力提升双创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