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进入医学遗传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邹永新 王婉茹 马宏峰 李曦 刘奇迹

摘  要:为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课程组努力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完善课程大纲、丰富课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和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建设富含思政教育功能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让医学遗传学与思政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升素质的综合课堂,并最终作为新世纪人才温床的重要组分,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基础医学;医学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9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basic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Department of Genetics,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the moral elements of "Medical Genetics" course  by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outline, enriching the curriculum cases,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reform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 We have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of genetics which is ri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Medical Gene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becoming a comprehensive course for implanting knowledge, cultivat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Finall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hotbed of talents in the new century,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for the society.

Keywords: Medical Genetics; preclinical medic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ed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健全人才的培养要求知识传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因此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通过课程思政拓展素质培养体系,在课程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此外,医学相对于其他科学而言,除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作为人类主体研究学科的特殊性,即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要横贯理论和实践,既要培养扎实细致的基础知识,又要培育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医患沟通能力。事实上,医学比其他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学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优良的道德情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曾长期处于单科单一型的封闭式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工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的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使得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课程思政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而言,是将临床医学知识落地,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医学类院校须更加注重医德医风教育,重点加强医者仁心思想的培养,提升综合素养[3]。为了达成素质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山东大学医学遗传学课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课程大纲撰写、课程设计和组织及案例组织等多个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寓德于教的目标。

一、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

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发展迅速,因其与生物化学为代表的生物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带动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及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加快了精准医疗实现的步伐,医学遗传学课程也成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遗传物质的本质包括化学本质、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结构、组织和变化等;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遗传信息的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该课程基于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介绍了遗传学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为现代精准医学提供新观念与新思路[4];同时这门课程介绍了现代医学中有关的遗传学技术,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枢纽之一;该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明确医学遗传学的专业定位和内涵,掌握医学遗传学相关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应用能力,树立社会和职业责任感,增强专业自信,增加学生学习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动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和从医者应有的人文情怀,启蒙学生创新思想。

二、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国家和高校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但是实际行动中却存在滞后性和分割性[5]。而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分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限,无法充分达到人才素质培养要求。在21世纪便捷的信息网络背景下,遗传学知识已经渗透到人们健康与生活的很多方面,从最早的生男生女、亲子鉴定等,到性状的遗传与变异,再到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等多个方面,遗传学揭开了科学世界神秘面纱的一角。遗传学也与多个学科有密切关系,例如行为遗传学同行为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生态遗传学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等,遗传学和分类学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分类学中应用了DNA碱基成分和染色体等作为指标,而物种的实质也必须从遗传学的角度去认识。但是随着遗传技术的进步,生物安全和生物伦理等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基因编辑和体外胚胎移植到目前为止仍然被人们争论不休。这就要求相关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和娴熟的技术,还要拥有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在应对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专业课教师在树立学生道德感,影响学生心理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老师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如能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手段实施课程思政,可将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合体在教育事业中具有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地位。

三、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实施要点

(一)修订大纲,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像是念珠手链中间的线,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要让课程思政融入到遗传学课程中,就要从完善教学大纲开始。

1. 教学目标改革

融入课程思政后的教学目标要在原有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深度扩充素养目标。医学遗传学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做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做一个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人,做一个有进取心、勇攀科研高峰的人,做一个以患者为中心、有高尚的医学人文情怀的人。通过适当的案例,从学生关心的话题和时事焦点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素质教育目标[7]。

2. 教学设计改革

教学设计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作出适当调整。(1)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除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特点外,鉴于其在临床尤其是精准医疗时代中的重要性,还具有交叉性、实用性等特点,为此采取了“厚基础、宽案例”授课方式。通过教学课程组集中统筹规划,构建完整统一的教学架构,确定先基础后临床,层层递进的授课方案,构建统一纪律规范、作业模式和考核标准,确保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完备性与先进性,强调基础概念、研究手段和应用方法三要素并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授课过程中采取BOPPPS模式,并采用讲授、讨论、演示、练习和自主学习等多模式混合教学法,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翻转课堂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在授课中,根据每一讲的内容,引入适当案例,设定特殊课堂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医学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医学遗传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4)建立注重过程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考核。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全面发展意识,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如加强团队考核和教学全过程表现考核比重、引入科研调查报告、现场答辩及科普设计等考核形式,降低期末理论考试比重等手段促进学生从重视知识考核向注重知识、能力及素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随着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笔者发现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实施思想教育的机会,通过深入挖掘,大部分的教学案例尤其是经典案例都可以作为思政资源加以利用。以往教学中的案例,只注重了其配合知识的传授,给学生展示的只是涉及与专业知识相关内容,而实际上只需要我们进一步将案例的背景或者前因后果给出,并明确指出其中涉及的医学人文情怀或对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影响,这些案例就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良好源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也应注重案例的选择和课程思政实施的策略。每个医学案例的背后都会涉及许多方面的思政元素,描述每个案例背景时只需要突出其中一个或少数几个的元素,并且整个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应该尽量多样化,鼓励同学自主学习时全面思考,但又不能过分发散,这就需要老师作为舵手把控好课堂节奏和方向;同时在思政教育时不能过分遵循传统教学模式,以说教为主,而是要潜移默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学中,应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等理念融合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精心开展课程设计,要注重借助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手段如在线课程等资源配合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到案例背后思政元素的自我挖掘,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法与内容

医学遗传学课程既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内容,那么在考核过程也应该有所体现。但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用卷面形式考核,最好的办法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要求。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考核短时间去制造现实的冲突与考验,因此关于思政教育的考核必须伴随课程的逐步教授进行。这就要求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核、章节考试、期中考试、自主学习)和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8]。思政教育就是要求加大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根据所学内容制作科普作品;在自学内容和预习内容布置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以课堂自主发言和提问形式考查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结果。在过程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以事例分析形式综合考查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结果。按照教学目标达成度要求,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加入思政教育反馈调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