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探析
作者: 朱鹏华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一门新增的核心课程,加强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是推动经济学类专业和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课程定位的“偏差”、教学内容的“零散”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该文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经济学类“金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新文科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95-05
Abstract: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new core course for economics maj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majo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deviations" of the course positioning, the "scattered"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lag"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flexibly adop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create a "golden course" in economics.
Keywords: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出“版权”属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理性地指出,“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崭新的经济学范畴顺应了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要。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方略。随后,学术界开始构建理论体系,许多高校从研究生到本科生逐步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并陆续编辑出版了教材。2021年1月,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列为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九种中国经济学教材之首。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笔者基于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对兄弟高校课程建设的调研以及与同行的经验交流,尝试剖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政治经济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政治经济学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在高校的经济学课程体系中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主体,某些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但是这些错误的做法在党的十八大后均已得到了纠正。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十分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课程定位的“偏差”、教学内容的“零散”和教学方法的“滞后”。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教师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师资短缺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最突出的“短板”。一是数量上的“短板”。从来源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都是由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兼任,在后者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下,前者的师资数量很难保障。二是思想上的“短板”。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尚在构建中,没有官方权威的教材,开设课程的条件不足;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被列为专业选修课(专题式),没有必要作为正式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三是质量上的“短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问题的核心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质量。学术期刊的偏好和高校对教师考核标准的导向,使得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在经济学院很难立足,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大多都处于“兼业”状态,这是造成教师质量“短板”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定位的“偏差”
从经济学类专业课程定位来看,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后续课程,应列为专业核心课。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定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方面,有些高校认为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应更多地接受以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的 “科学”训练,新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前提是缩减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认为该课程的政治意义大于其教育意义,在师资普遍“短板”的状态下,只把该课程设定为专业选修课。这些“偏差”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作用的发挥,更难以培养出拥有“骨气和底气”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教学内容的“零散”
从已出版的教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以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时代化”,尚未形成一个范畴清晰、结构完整和逻辑自洽的系统化学说体系。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已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的集合,还没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转换成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特别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内容重复率较高,教学内容的“零散”拼接让很多学生感觉课程“含金量”不高,因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虽然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但其主体内容还是经济学类的专业核心课,应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起来,而不是让其“生硬”地嵌入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的“滞后”
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体现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教学内容的“零散”,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变成了一种“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虽十分注重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但仍然不能满足学情的变化和现代教学的要求。二是课堂教学手段大多以PPT辅助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教师考核指标的科研导向,年轻教师迫于科研压力,不愿意花费时间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年龄大的教师虽然科研考核压力小,但其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多年的教学习惯已形成“路径依赖”,对于信息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并不接受。三是教学模式仍然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尚未开设,无法完整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四是课程评价方式仍以试卷(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核为主,只能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简单易操作,但形成性评价不足,不能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体现新文科建设的精神,也不能考核学生的收集信息(数据)能力、分析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这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并最终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演进的规律,研究任务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目标和任务,既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合规律性,又要剖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政策主张。鉴于此,本文认为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零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突出理论主线,将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演进规律,必须抓住“三维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其演进的轨迹为中心线索。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辩证运动规律应然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仍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将按劳分配和按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贡献分配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起来,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维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演进规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经济范畴和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是党领导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放在课程的导论中学习。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这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主线,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部分学习。三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理念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实践方向,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发展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理念演进的关系。四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这些理论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均有直接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逻辑,掌握“三维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独特的制度优势。五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创新发展。六是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都是源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和发展。七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让学生理解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