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阶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赵学琴

五阶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五阶教学方法主要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对接,由理论知识储备、剩余信息检索、演示操作、实践操作和总结评价五个步骤构成,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有高度的适切性,该文从应用的适切性、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情与教法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整改五个环节展开论述。

关键词:五阶教学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切性;教学目标;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07-04

Abstract: The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 is mainly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docking, to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serve, resid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demonstration operation, practical operation,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f five steps, which is highly appropriate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suitability, teaching content and objective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analysi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reform and so on.

Keywords: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ppropriateness; teaching objectives; applied research

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侧重实践体验教学”。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课堂也要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线下课堂更要注重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设计感,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各大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但教学普遍存在授课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较弱,教学形式较单调,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虽然有研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但多是从某一模块或某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五阶教学方法是2010年德国曼海姆(Mannheim)职业教育中心在项目化教学方法基础上细分而得出的,主要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对接,由理论知识储备、剩余信息检索、演示操作、实践操作和总结评价五个步骤构成。而将五阶教学法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其适用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整合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课程教学研究提供有益资料参考,而且能科学规划设计教师的上课行为,为学生课堂参与和体验设计一套完整的程序,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五阶教学法,以教师理论主讲与学生实践参与并行的设计理念, 从应用的适切性、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情与教法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整改五个环节进行课程改革实践。

一、五阶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适切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稳定的教师团队,但因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教师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没有统一的整合资源,难以达到合理优化的设计,可能存在良莠不齐的教学效果。而且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不能满足现代课程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更应该采用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环节,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可以在公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推广应用,规范课程的教学效果,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想学、乐学。实践教学设计的成果也可以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资料的参考,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五阶教学法起源于理工科专业教学实践,突出教学与实践的对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非常重视对学生参与体验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故将五阶教学法设计为:第一阶为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阶为对知识的练习检验,第三阶为初阶实践运用,第四阶为深入学习实践,第五阶为高阶总结深化。

二、教学内容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仅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也十分注重学生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途径。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及对大一学生需求地了解,大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内容的需求明显,特别是在学校的集体宿舍,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其饮食习惯、作息和风俗等各异,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学生对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而产生学习问题;以及大学生性心理成熟出现的恋爱问题等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伴随着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情绪处理方法、人格发展要求和危机处理技巧等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

故将课程内容设计为11个专题:心理健康概述、常见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及性教育、压力与挫折、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等,根据各个专题内容的五阶教学要求,构建了一个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将能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效果。

三、多维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部德育大纲要求, 确立了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为主的多维教学目标。强化知识基础积累,注重能力训练,将德育及素质培养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课堂上要注重精讲多练,攻克重点和难点,实践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互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改进行为和方法,提高其心理健康诊断与改进的功能。具体教学目标见表1。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大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性与求知欲,但由于新生缺乏前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限,在实际操作上,缺乏心理体验,行为训练实施也有难度。

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特点表现为掌握理论知识少,学生技能掌握素质提升要求多,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态度上以课堂学习和参与为主,课后很难再付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所以要求教学方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和课后丰富活动的拓展,将课本学习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练习,在生活中提高”。

基于这样的学情,课程主要采用团体训练法、情景式教学法、实践体验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方式,探索出有一定特色且实用教学法,将课内和课外课堂划分为五阶学习目标,即课内为知识理解、重点知识练习掌握、课堂体验的前三阶学习目标;课后为生活实践、体验感悟总结的高阶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实践内容组织方面以突出大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自我觉察与预防,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五、五阶教学法设计理念

以五阶教学法为主,辅助角色扮演法(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训练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法(层层教学任务递进原则) 和分组讨论法开展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学会诊断心理状况并不断自我改进,引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教学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出发,确立项目训练和活动两个载体。做到课堂讲授与团队参与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活动体验、反思领悟相结合;个人思考与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相结合;心理调查与项目活动、理论研究相结合;突出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业规划、人际交往,以及恋爱与生命教育五个重点内容;以学生心理状况调研、电影赏析、阅读分享和情景剧表演等项目为载体进行课堂展示,学生之间进行分享与交流,达到朋辈互助教育的目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大纲,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地设置学生参与活动环节的内容,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增加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探索心理健康。

六、教学过程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五阶教学法为主线,通过实施理论知识学习、知识的练习与检验、项目演示操作、深入生活实践和总结评价等达到课堂教学的多维目标。详见表2。

(1)第一阶段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一次课三个课时的安排,第一课时为理论知识学习时段,将每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精讲。

(2)第二阶为对知识的练习检验。在第二课时,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通过测试练习、讨论分析等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第三阶为初阶实践运用演示操作。第三课时,进行演示操作,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锻炼分析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4)第四阶为深入生活实践。每节课下,给学生布置学习生活中实践锻炼的作业,比如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打破僵化关系、克服心理问题和解决某个心理问题等。把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课下生活实践中。

(5)第五阶为高阶实践和总结提升。实践结束后,针对每章节所学内容,撰写总结体会,找到适合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思政目标,实现自我帮助自我成长。学期结束前,将每章的总结汇总,形成自己的心理成长档案,作为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与诊改

教学设计实施后,发现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真实环境存在差异,而且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课堂教学能力目标分析有待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度不高,特别应实施分层教学目标。个别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薄弱,理论储备不足,在实践中,个人经验获取环节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结合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五阶式教学法更科学地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观,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五个独立的阶段,或作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加以运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结构方式,或是将某些阶段相融合,更好地教学。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题内容创设真实的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前沿性,将课堂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贴近学生能力需求。

(2)教师应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学方法,从真正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全面掌握心理健康的整体观,从多角度、多维度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践行心理健康。

(3)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与测试、讨论等课堂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的成绩合理配比,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和践行学习成果的积极性。

(4)在课程评价中,将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纳入考核内容,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度、具体表现和提升状况等及时评价,通过网络评价、生生互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积极人生态度。

(5)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校公共课程,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突出能力培养”的主线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造,切不可生搬硬套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与预期不符。

(6)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长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和活动的具体环节,并印制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在课程结束时,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上交,也能从整体上看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这些资料保存,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档案。

参考文献:

[1] 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2] 高志强.基于五阶教学法的《喷油器故障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J].汽车维修与修理,2019(6):20-22.

[3] 孙琴.五阶式教学法在瑜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运动,2017(3):102-103.

[4] 刘成宏.我校物理课堂的“五步五阶”教学法[J].理科考试研究,2013,20(24):59-60.

[5] 王红彬.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9(13):103-105.

[6] 王长宇,马婷婷,王菁,等.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4):154-15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