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的“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孙莹
摘 要:该文立足行业企业需求,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深刻反思,分析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基于产业需求的“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目标、基本内容和实施路径等,并展望其发展方向,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协同育人;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需求;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5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establishing the "Five horizontal and one ver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demand, and establishes the goal, basic content,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etc., and look forward to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ive horizontal and one ver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industrial dem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具备较强综合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必要创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目前的很多高校都无法完全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前景。
一、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不足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探究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很多高校均已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过对部分校院级领导、企业人员、一线教师及部分学院的学生进行走访,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就业难、同质化和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更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的自然成长和全面发展。企业反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缺乏责任心和持久性,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另外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衔接性不够理想。这说明学校一方面没有给学生作好实习前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还需要进一步与企业沟通,吸取意见。另外,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岗位能力培训等表层建设和书面协议上,我们应更加重视合作的内涵建设,树立共同的人才培养价值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文化融通度不高
目前的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硬件的物质层面,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情操的引导和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并希望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提升自己。但是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获得的专门培训是缺乏的。应遵循不同专业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在企业接受文化熏陶和感染,也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进校园和课堂,从而建立自我职业发展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和树立客户中心的职业价值观。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三)双师资源不足
校企合作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配套。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上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比较牵强,需要更多地参与挂职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对于行业前沿的资讯掌握不够广泛,需要加大开拓教师视野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技能型教师缺少体系化的培养培训,技能水平较高,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教育教学方式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生难以接受。师资不足不利于校企合作与教学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差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为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后仍然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不够深入,自我发展意识较差,面对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时表现得无所适从。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在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所以校企合作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
二、基于产业需求建立“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中对部分学校、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走访,发现目前仍然存在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双师资源不足、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脱节等问题。高校要基于目前的校企合作情况和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的不足做出反思,要基于产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开放性工作室个性化的“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企业对接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这种“理论+实践、学校+企业、课堂+工作室、校内+校外、创作+竞赛,实践环节纵向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结合的教学特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创新途径。 “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一) “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目标
1. 成果导向,建立高品质专业课程群
遵循OBE教育原则确立专业课程群的目标体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领域服务面向和行业需求等制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其分解成能力指标点对应到课程目标中。使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融合,课程之间相互支撑、衔接,依托专业服务领域,建设成专业课程群。
2. 校企共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相互合作,同时抓好学术前沿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导师进校培训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访学和交流等方式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构建成视野开阔、德能兼备且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 资源共享,建立高标准实践基地
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脱节这一问题,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与专业课程对接。强化课程中的真实训练,将原来与知识体系框架对接的实践平台转化为与产业应用和创新创业对接的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逐步实现高效的专创融合。
(二) “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本内容
1. 理论+实践,构建课程目标体系
立足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中,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精准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体系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学校+企业,建设教学团队
根据行业需求划分课程群,从而形成教学团队。实现校内、校外师资的互动和共享。行业精英和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立体化指导,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建立,避免盲目实习和盲目就业。
3. 课堂+工作室,创设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自主建立工作室,也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筹备和组建工作室,建立生长型工作室与嵌入型工作室运行机制,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企业化环境,如图2所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工作室的职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创作有机结合,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设计工作室环境和组织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立足区域本土文化和地方优势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 校内+校外,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的双向交流,形成“政府积极参与+院校开放共享+企业深度介入”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新机制。与区域内知名企业共同搭建集“学生实习、就业、教师研修、企业指导和产学研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锻炼大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功能有机整合,以需求—对接—服务—反馈—改进为主线,实现与行业平台共享、仪器共享、文献共享和专家共享。
5. 创作+竞赛,实现教学成果转化
学生在学习中进入工作室和企业,完成设计方案并参加比赛,参赛成果可以直接被承办方采用,实现师生的成果转化。
6. 纵向贯穿,深化“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创新课程为纽带,构建纵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带课程,形成产学合一、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三) “五横一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路径
1. 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为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同步发展,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行业发展情况构建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为黑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2. 确立双导师责任制度
学生从入学以来就配备专业导师,负责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准备。从大三开始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对接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最终,辅助学生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3.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强化对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将企业挂职、培训和咨询等活动的时间、次数及成效纳入教师评价指标,形成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相关工作和社会实践的内驱力。
4. 搭建校企合作信息技术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合作数据库。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匹配映射关系,依靠信息技术做到“资源共享,精准检索”。将与课程群对应的企业项目资源和学习素材推送给学生、将在校优质学生信息推送给相关领域的企业,形成校企双向互动,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准确、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使人才培养模式迈进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