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科技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陈未央 孔莹莹 王毅摘 要: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面向空天科技国际发展战略高地、面向电子信息科技前沿、面向教育内涵化,将思政教育贯彻到专业课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该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为例,研究空天科技背景下电子信息课程思政的建设。深植国防基因,构筑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空天科技;电子信息;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93-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building morality and focus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satisfying social needs.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s of Aero-Astro technolog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t's becoming necessary to inclu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NUA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lated courses. It is important to train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need of national defense.
Keywords: Aero-Astro technolog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deas; path exploration
空天科技是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大国博弈战略高地,以5G、芯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样飞速发展,已成为空天科技主导技术之一。“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及新时代北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高度概括并提及这些精神,强调航空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新时代航空航天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为推动世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不懈努力,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2]。空天科技作为工程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系统性极强的高水平领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颇高且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深厚的航空航天基础、扎实的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需要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创新报国的责任感和献身国防的奉献精神。因此,将思政教育贯彻到专业课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深植国防基因、构筑育人大格局,培养高质量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对巩固国防安全、增强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最为关键和最难实施的部分[3]。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研究建设高校具有空天科技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思路和方案。
一、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
(一)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育人现况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了严重的冲击,加强建设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固本工程、战略工程,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与社会主义高校的育人初衷及根本紧密结合,新时代各高校已经在积极地探索课程思政改革问题,一系列思政教育改革理念便应运而生,比如“课程思政”“隐性思政”“大思政”等[4-5]。然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单纯地变化字词语序,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大部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孤岛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的困境中,在整体设计、效果评价、路径与载体和保障等机制方面比较薄弱,并存在与行业脱节的情况。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缺少足够的教学改革动力、良莠不齐的教学效果及学生认同课程的程度不均。“立足高校空天科技背景,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前电子信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内容。
(二)“空天特色”电子信息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
当前,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6],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火星探测、探月计划和大飞机等重大工程与解决其中复杂问题原始创新的需求迫切需要推进具有航空航天科技背景的电子信息人才,而现有的航空航天领域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人才培养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防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科资源和航空航天行业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研究生培养资源;
(2)人才培养应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现有的人才培养内容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缺乏对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应该具备的爱国、奉献和担当等价值观塑造的有效措施;
(3)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里,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孤岛化”、知识结构和空天科技情怀“离散化”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贯通的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
课程思政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能够突出问题导向,将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彰显出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量大、覆盖面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因此,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航空航天科技背景,从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探索电子信息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大格局,以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达成“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阶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迫切需要实施的工作。
(三)电子信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针对空天科技时代电子信息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难点。
(1)在专业课程层面,电子信息专业课由于专业性较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尚未根本改变,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的全课程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大部分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仍陷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无法有效融合的困境之中;
(2)在专业教师层面,一方面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未能被充分激发,尚未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空天报国”元素、系统性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等方面,其教学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以上难点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课程的专业特点,本文从行业指导思想、专业示范课开展和管理模式调整三个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提升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二、“空天特色”电子信息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报国情怀——从行业特色的角度形成思教融合的课程思政方案
新时代,青年学生既要练就过硬本领,还要培养人文素养。当前的电子信息行业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行业的领导者[7]。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符合航空航天行业特色的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融合的全员协同、全过程渗透和全方位贯通的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培养工作更具针对性,是当前阶段电子信息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任务。充分把握空天科技行业内的国情、社情和党情,明确行业特色在课程思政领域的开展原则,制定符合行业需求、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教学开展方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坚持“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按照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目的,深植“爱国、奉献、创新和担当”的国防基因,聚焦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合,鼓励探索性的思政教学手段开展,致力于形成并完善符合“空天”特色的电子信息思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
(二)知识强国——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开展知育融合的课程思政设计
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中融入“空天强国”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也更能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无论从专业课教学层面还是从专业课教师层面,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融合,即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融入课程教学材料体系。根据专业课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和课程实训等各环节的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特点,探索多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协同运用,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讨论、课堂管理、课程作业、课程评价与考核等过程中合理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要落实为一种教育体系,落地为课堂教学改革,培育一批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突破口。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设立电子信息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探索多种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及其实现计划,提高电子信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效果,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
(三)协作同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成效
落实电子信息专业思教融合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开展电子信息知识与“空天报国”教育相融合的课程设计,需要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原则在具体课程中的体现,突破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界限,从较高层面精准抓实两者的协同效应,推动具有空天科技背景的电子信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实现。从顶层设计着手,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来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常态化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评价机制。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思政效果,以制度设计服务课程改进,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建立体现人文性、多元性的评价机制。将“空天报国”元素慢慢融入各专业课程,重新塑造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立德树人”教育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空天特色”电子信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一)“国防特色”为牵引力,构建课程思政空天示范课
航空航天领域对电子信息人才需求旺盛,如同毕业于无线通信方向的“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一样,一大批电子信息领域人才正成为航空航天重大工程的总师。以空天科技时代大国竞争为背景,以学校在航空、航天和民航领域国防特色优势作为牵引,依托学校寓情于理的“川流不息”思政课程,从“情怀、素养、能力和视野”四个元素出发,设立“强国筑梦 大师引航”系列电子信息大师课程引领学生强国梦。同时,立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三个学科的专业视野、理论与方法,以教学改革项目抓手设立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深入挖掘电子信息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空天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嵌入价值引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以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为目标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作为典型的工科课程,理论教学专业型强,大部分课程基本含有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这类课程的试点项目可以由学院级别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基于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北斗星座、火控雷达、火星探测和探月工程等国家当前重大工程和规划,探索一条科研支撑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全新科教融合之路。科教不可分割、科教同样重要。借助学校优势科研资源,将课堂设到实验室,让学生基于天地一体频谱认知、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新兴集成电路与系统的实验研究,穿插入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卓越人才事迹,在实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播种家国情怀的科研种子,等待未来不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