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述评
作者: 袁初明 王素萍摘 要: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有关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从整体来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相关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理论框架,研究内容所涉颇广,但是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范围内。现存主要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相关数据支撑,其次是跨学科研究较少,最后是研究框架有待完善。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同时将理论研究融入教学实践,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效果监测与反馈研究。
关键词:思政课;亲和力;高校;提升路径;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89-04
Abstract: Since the 2016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held, the research on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academic hot spot. On the whole, the research on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nitially form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covers a wide range, but i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cope of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main literature research are firstly the lack of relevant data support, secondly th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finall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integrat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ffinity effect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ffi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path; overview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学界对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挖掘潜在的研究空间,对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相关研究概况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总体取得较大成果,但是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在2016年之前,学界对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较为薄弱,当时学界发文量较少,虽然进行了研究,但还不够重视。而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量明显增加,到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论文发表数量达至高峰。这表明学界开始逐渐重视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而且经过收集分析论文发现,这几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不仅增加,而且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化,还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整体来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已经初步搭建了框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体而言,当前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主要是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结构、重要性、不足原因、提升路径及提升亲和力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秉持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提升路径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内容,学界较为重视。其次便是亲和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研究,论文几乎都会先解释亲和力的概念内涵,再顺其展开论述。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概念内涵与构成研究
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表述来说,学者在阐述亲和力内涵时,往往与其对亲和力构成的认识有很大关联,因此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阐述。首先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来看,第一,很多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论述,学者吴潜涛等[2]认为,“所谓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第二,也有学者从教学方式来阐述,学者梁冰[3]认为,要“进行沐浴春风式的解疑释惑性的教育,发挥思政课巨大引导、启迪和解疑性魅力。”第三,还有学者从教育者的角度论述,学者孙瑛辉等[4]认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是“能够符合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效果的‘互动’能力。”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肖文红[5]指出,“亲和力是思政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和接触的力量。”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思政课亲和力构成进行了研究。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其亲和力构成进行划分,学者沈光[6]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主要细分为教育者亲和力、教育对象亲和力、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和教育环境亲和力。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学者李建[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性、教育主体亲和性、教育介体亲和性、教育环境亲和性及教育对象亲和性这五个部分构成。第三,从思政课亲和力形成过程来看,学者韦娜[8]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即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高校思政课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
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研究,学界研究成果较多。第一,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入手,学者王淑荣等[9]认为有三个因素,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与时代风采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二,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来看,学者张根福等[10]认为,“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更是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者马娇等[11]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达到更高育人目标,而教师的亲和力可以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四,从国内外意识形态环境来讲,学者蔡诗敏[12]认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三)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尽管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一线教师一直都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一直存在着高校思政课很难吸引学生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而学者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教育者来看,方世南等[13]认为,亲和力的不足是由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的认识不深刻。第二,从教学载体来看,学者赵明刚[14]认为高校思政课教材上内容枯燥、形式化,不够接地气,不贴近学生生活,并脱离实际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第三,从教学内容来看,学者吴永刚[15]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不匹配,还使用着陈旧的配方。第四,从教学方法来看,学者李姣[16]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因此弱化了思政课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者邵西梅[17]认为,市场功利主义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认为思政课只有空洞的理论说教。
(四)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大多数学者从教学过程这部分进行阐述,也有研究其他路径如何提升亲和力,但相对较少。第一,从教育者来说,学者崔延强等[18]认为,思政课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同时要正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认同。第二,从教育对象来说,学者栾声越[19]认为,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第三,从教学目标来看,学者庞桂甲[20]认为,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的同构。”第四,从教学内容来看,学者周洲[21]认为,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抓住时代前沿,坚持时代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方针。第五,从教学载体来看,学者邓鹏[22]则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要强化新媒体观念,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完善考核评价方式,打造新媒体环境。第六,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学界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学者周琳娜等[23]提出的,认为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最后,还有些学者试图从其他视角来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其中以心理学学科居多,还有一些其他较有创新意义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
(五)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应注意的问题
有学者对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说,学者马艺铭[24]认为,应注意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取悦学生,只图活跃课堂气氛,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语言的娱乐化。第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学者高永强[25]认为,“但是应该避免一种错误倾向,即为了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而把思政课讲成一般人文素质教育课,用知识性替代意识形态性。”
三、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展望
近年来学界有关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教学实践还是从理论研究来看,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仍然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相关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缺乏相关数据支撑
纵观这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多论文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直接预设好自己的结论,缺乏实际的相关调查研究,以至于很多论文的观点缺少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在教师教学过程的亲和力研究中,如果没有相关具体的数值,就很容易缺乏针对性,对学情也不能进行精细化诊断,进而无法知道学生更喜欢教师的哪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数据反馈来支撑观点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方面的所有相关研究都一定要准确的数据,有些研究重理论、重文献等等,在提升亲和力的路径研究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调查研究才不会显得单薄,缺乏说服力。
2. 跨学科研究较少
学界在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方面对概念内涵、提升路径两个方面研究较多,尤其是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政课相关要素的分析和探讨,虽然也有学者将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中,但这些研究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不太理想。深知多样性的重要性,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研究可能在多样性及说服力等方面比较欠缺,目前仅限于心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显然还是有非常多的研究空间,不断地拓宽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跨学科研究才能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