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色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作者: 罗小芳 李雨珊
摘 要:为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对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进行探索,并对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案例设计及教学实践。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学生海洋经济观的培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政教育;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海洋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18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all-round talents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case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conomic Principles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conomic Principles through case teach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iew of marine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element; Economic Principles; case-based teaching; marine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在全面思政教育的要求下,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在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正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思政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此外,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占据经济学教学的主流[2],其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之上的,服务于资产阶级,阶级属性鲜明,若在教学中不加以正确引导,易形成价值偏差。因此,高校教师对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新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与探索,是高校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爱国热情。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国内学者对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靳卫萍[4]对面授、慕课及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经验总结,指出大学回归育人的根本途径是课程思政,并提出在教学中应将“我知、我信、我行”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马艳艳等[5]提出“调整经济学原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刘心占[6]深入挖掘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重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李文禹等[7]在经济学原理中融入思政元素,从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及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经济学原理课程进行设计。张梅[8]对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探讨了如何在经济学教育中贯彻思政教育。以上学者对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立足船舶、海洋优势,为船舶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经济学原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校内以船舶、海洋为特色方向的众多专业的学生。以船舶、海洋相关策略及相关企业发展情况为背景展开经济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工作,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学科,课时充足,学生的学习时间连贯,是实现思政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利平台。因此,江苏科技大学经济学教学团队结合办学特色及思政教学的需求,开展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
一、海洋特色高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一)改革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将经济学原理与海洋经济发展相联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课程内容在考虑其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应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结合办学特色,将经济学原理着重与海洋经济发展相联系,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经济学原理基础课程大多“原汁原味”地照搬西方经济学,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优势。课程内容要合理选取,既要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又要融入时代性的内容。应选择性地对经济学原理进行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依据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规律,挖掘课程各章节的内在联系,使各章节衔接有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达到培养全面发展海洋类人才的需求。着重将经济学原理与海洋经济发展相联系,如结合经济学原理,涉及军工、高尖端科技和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与经济学原理中宏观理论中政府购买、投资理论和外贸理论部分相结合,确保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海洋经济观念”的培养。
(二)加强价值观引领,推广案例教学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9]。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船舶海洋类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10],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海洋类人才为导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理论,并通过加强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广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海洋、船舶类企业发展及海洋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案例,并形成案例库。结合案例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元的教育方法。利用互联网教育工具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教育。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对基础理论讲解完毕后,由学生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展开解读。在进行案例解读时,令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检验其学习效果。加强师生互动,在案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价值引领,保障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确保学生在强化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船舶、海洋相关企业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就业及择业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使学生从海洋经济发展角度,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情怀。
(三)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
目前,各高校经济学原理的评价体系大多由平时成绩、结课考核两大类考核指标构成,其具体占比见表1。此评价体系下,较为侧重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缺乏对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及价值观塑造的效果评价,不符合当前全方面培养人才的需求。
随着思政元素的融入,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船舶海洋类人才为导向,构建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客观全面地量化评估经济学原理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效果。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构建思政要素相关考核指标,使评价体系由原来的侧重于对经济学原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向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能力及思政教育效果三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转化。对应以上三个主要的考核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要既能反映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及运用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反映价值观的引领效果,体现在正确的价值观念,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等方面。其考核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及课程考核成绩两方面构成,各占总成绩比重的50%,其具体组成见表2。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考勤、课后作业、案例汇报及课外调研四部分构成,课程考核分为卷面成绩及心得体会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及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都从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以及思政教育效果两方面进行。
(四)打造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经济学原理师资团队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主体[11],教师推动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若要落实好经济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关键。打造高水平、高素质和创新型经济学师资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本身要首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具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经济学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定期组织培训,确保教师可以掌握最新的思政教育理论,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经济学原理的思政教育储备足够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拥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时刻关注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动态,首先要在知识上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其次教学方法上也要敢于创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而努力。同时,由于江苏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学生就业大多面向海洋、船舶类企业,教师教学应以应用为导向,将结合海洋特色的专业课教学贯穿教育全过程,提升学生海洋意识。重构经济学原理师资团队,定期邀请船舶与海洋经济类专家进行公开讲座,专家走入课堂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理清思路,同时,可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船舶与海洋行业现状,有助于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深刻理解海洋强国等战略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融入海洋特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践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原理理论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