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 郭松 张春艳 苏龙


摘  要: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普通本科院校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46-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writing ability of document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pap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in China, expound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document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course in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expounds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n order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construc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ocument retrieval;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course development

1984年,教育部发出《教高一字 004 号文件》,提出“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是造就四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也是教学改革应当重视和研究的课题[1]。经过近40年的发展,文献检索及其相关的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基本课程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众多高等院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以文献检索为切入点,逐渐开始关注诸如学术论文写作、信息素养培养等更多能力的培养[2]。针对不同专业,如理科专业的药学、生物学科,以及不同层次,如研究生、学者探索了不同模式的、具有差异化的文献检索的课程开设模式[3-4]。

从教学内容上看,文献检索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能力的培养。更高要求则为信息素养的培养[5],要求学校能够从检索文献中提出科学问题、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和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因此,不能看出,文献检索课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6]。

虽然文献检索存在过手动检索的发展历史,但近年来,手动文献检索已几乎全部被互联网检索所取代。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和效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应“站在”新时代文献检索课程发展成就的“肩膀上”,进行新的探索,以培养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本文将从我国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的现状出发,思考文献检索课程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现状

(一)课程开设方面

有学者的调研结果表明全国总开课率约为42%[1]。其中,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在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上存在区别,“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课程开设率普遍较高[2]。不同学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学时也各不一样,多的甚至有60学时。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为32学时,南昌航空大学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36个学时,较少的只有16学时,如清华大学等。中国药科大学还构建了面向不同群体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教学方式上,一般学校在开设课程时都会开设实验课程,理论课和实验之比大致为1∶1。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文献检索课程共计32个课时,其中理论和实验课程均为16个课时。学者认为,在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我国现有的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情况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1]。其中,信息评价,以及学术道德相关的内容,存在不足[7]。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比较短,以及受限于专业学习时间和认知不足等原因有关,这些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更为突出。

(二)课程改革方面

学者指出,目前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教学内容、实习和考试等提出优化建议的教学研讨类,探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的教学改革类,利用文献阅读讨论等来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力培养类,以及分析某地区高校整体该类课程教学情况的课程调查类[1]。例如,对高校数字图书馆中文献检索课程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指引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到所需信息,提高信息索取质量,节省时间[8];翻转课堂、目标导向等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研究和探索[9-13];以及众多的关于文献检索课程调查的研究[2,5,14]。

二、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思政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分量

信息社会,信息纷繁复杂,每天有大量的信息“涌”到学生面前,信息素养中,“信息健康”成为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所承担的责任。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信息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信息法律与法规,以及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7]。关于学术不端危害的教育,应在学生早期接触文献时就予以足够的重视。学生通过理论和案例的教学,明确学术不端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学术不端的危害和处罚,使学生一开始就铭记学术不端的危害。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讲话,坚持立德树人为先,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思政在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的分量。

(二)构建“讲座—教学—学术沙龙”相融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文献检索课程的初级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收集知识信息,获取和管理利用文献等能力,中级目标是自学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而最终目标则定位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逐渐养成。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资源的爆炸性增长,以及新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变化飞快,检索资源的数量也在激增。只是讲授信息检索概论、数据库特点等基础知识,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大数据有能力精准筛选信息,面对海量信息不畏惧,课程中设置关于高级检索策略、学术文献管理软件、国外重要学术数据库利用、学科热点追踪与分析技术和网络免费学术资源获取等操作性强的内容实为必要。以读文献来带动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现“以读带写”。反之,以写论文来带动学生有目的地检索文献和阅读文献,实现“以写带读”。通过读写的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一门方法课,应该注重与专业知识、学校图书馆资源等的结合,使文献检索课程有实践依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献的讨论和交流,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应该尝试推动文献检索课程与讲座融合。例如,推动图书馆服务融合到文献检索课程中,以讲座、培训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知晓本校图书馆的文献等信息服务内容。很多高等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就包含这一部分内容,但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广西地区尚有众多新建本科院校未将此项内容纳入新生入学培训讲座内容。推动本专业教师科学研究与文献检索课程相融合,邀请发表高水平科学论文的本专业教师现身说法,讲述其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利用文献检索服务科学研究。推动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课学习的融合,文献检索的实践部分以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为依托,服务专业课的理解和学习。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应强调实践性,加强专业化和国际化。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弱点之一。其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以及建设不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对学生信息检索构成了一定的阻力。在教学上,文献检索课程的授课又需要依托于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和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存在不一致性。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大篇幅讲授英文数据库的使用,而新建本科院校往往英文数据库的建设不足,就忽略了实用性。因此,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应考虑与学校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者进行详尽沟通,真正做到依托实际情况,培养发展潜力,有的放矢。教学设计上,加强与专业的联系和互动。在制定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目标之前,教师应依照相关专业教育认证理念,分析和探究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个性化分析文献检索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开设方式[15]。强化专业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可,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宽度和深度。在学习上,也使学生能够有所依托,促进对学生相关专业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英语文献的阅读和英文论文的写作是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经常所忽视的内容。然而,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及使用英语的学术交流在本科生中日益增多。国际上,有众多的优秀学术期刊是以英语为语言发表,英语已成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主要语言[16]。这就要求大学生改变英语学习经历,以及能够熟练掌握学术英语的阅读和写作。

推动文献检索课程与以本科生为中心的学术沙龙相融合,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文献汇报并讨论,或者就确定的科学主题进行文献学习后的交流和讨论等。沙龙(Salon)一词,起源于法国,原意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清谈方式,后演变为大学的学术交流形式[17]。再之后,学术沙龙被引入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被广泛传播。关于学术沙龙在本科教育教学之中的意义毋庸赘言。学生学习完文献检索课程后,根据组织者确定的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总结,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在本科生中进行交流将有利于本科生灵活掌握文献检索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进行主题文献获取和阅读,从而提高本科生的信息素养。

(三)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倡导教学相长

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局限于让学生查找文献或者考试等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文献检索课程的应用性和综合性,不能够起到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18]。

笔者认为,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综合性。(1)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素养和能力的检验。例如,讲授了知网的使用后,马上进行能力检验。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切实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2)文献的阅读和概括分析能力。仅仅让学生查找一篇或者几篇文献,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在查找文献的能力训练上,要求学生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一个主题进行简单的概括,为以后综述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3)文献的阅读和汇报。要求学生掌握泛读文献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献。学生通过精读文献,并以ppt等形式进行文献汇报,培养学生科学表述和掌握科技论文整体架构和逻辑。(4)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能力。网络时代,依托文献管理软件,学生能够更好地查找和管理文献,对于学生文献管理软件使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和思考[19]。(5)注重课程实践论文的系统性。课程实践题目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问题,对研究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最初一步,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具体的问题,掌握基本的解决思路,同时要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18]。实践论文可以模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对所写论文进行全面的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