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研究
作者: 张悦 欧阳瑜 易险峰摘 要:高校思政实践资源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载体。红色文化是具有独特教化功能的思政教育鲜活素材。该文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为核心,挖掘和编制“红色文化资源图谱”,提升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使命高度、情感温度和育人效度。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存在认同、实践和传播的“三重困境”,通过探寻实践资源供给与学生发展需求“高位对接”、课内资源升级与课外活动创新“协同联动”、线上资源引入与线下文化打造“无缝衔接”三条路径,以期促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思政实践资源;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融入;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93-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is an innovative carrier that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d culture is a fresh materi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unique enlightenment funct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as the core, excavates and compiles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 map", and enhances the mission height, emotional temperature and educat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has the "triple dilemma" of recognition, practice and disseminat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gh-leve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of practic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the upgrading of in-class resourc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oordinated linkage" online. The introduction of resources and offline culture create three paths of "seamless conn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and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red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就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承红色文化等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的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着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遵循、指明方向。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积极响应党在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与育人资源,编制“红色文化资源图谱”,生动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资源建设,推动思政教育有内容、有抓手。这对构建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提高思政工作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概念界定
21世纪起,学者开始对“红色文化”展开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目前,学者对“红色文化”的概念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理论、经验和精神等具有无产阶级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总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思政实践资源建设应运而生。思政实践资源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建立“三全育人”体系为关键,挖掘搭建可供学生实践体验的实体化、阵地化思政工作资源载体,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为、领悟知识真谛和实现全面发展。思政实践资源集思想化、内容化和空间化为一体,具有引领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具有强大的铸魂育人功能。当前学者围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主题,聚焦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1-2]、功能价值[3-4]和实施途径[5-7]等方面展开研究,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均以“思政教育”为融入主体,缺乏针对性,未能打通“思政资源”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本文聚焦“谁融入”“融入谁”“如何融”的问题,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为主体,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与育人资源,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图谱”,探索融入价值、困境与路径,构建思政实践资源育人体系,促进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实践资源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提升思政实践资源的育人实效。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此开展相关研究,此视角的研究对于思政实践资源的建设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实可行的思路和视角,为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路径。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资源的价值探寻
(一)红色文化的革命性与传承性凸显思政实践资源的使命高度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的新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相辅相成的红色精神谱系,蕴含着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精神内核,为思政实践资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贮藏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坚强的政治引导力、精神传承力和强大感染力。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赋予思政实践资源使命高度、政治向度和德行深度,让青年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体验中构建历史的大视野、大逻辑和大格局,引导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握历史主动与发展大势,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机结合,以“小我”成就“大我”,实现“小我”“大我”共同发展。
(二)红色文化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提升思政实践资源的情感温度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时间跨度长、内容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其所蕴含的政治理想、爱国精神和道德追求是思政实践资源的不竭源泉。其中,红色遗址、红色古迹是思政教育的“活橱窗”,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是思政教育的“活榜样”,红色精神、红色符号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这些立体化、直观化及生动化的红色文化注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中,用历史的红色描绘民族画卷,形成红色记忆的建构图式,搭建特定情境的空间场域,以实地化、阵地化平台作为载体,从历史角度融合情感,为枯燥的思想理论融入血液和灵魂,让灌输式教导转化成学生与历史的“对话”与“触摸”,升华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情感温度,引发青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红色共鸣”,强化“四个认同”,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强化思政实践资源的育人效度
红色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创新的文化,在不同时代中具有不同的新内涵、新意义与新功能。跨越百年的红色文化,在实践中繁衍、在实践中印证及在实践中传承,在实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实践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有效利用红色文化孕育出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及艺术作品等精品佳作,以实地化、阵地化载体为依托,搭建思政实践资源场域,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拓展思政教育形式创新,强化思政实践资源的挖掘深度、体验强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在沉浸体验中创新创造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思政实践资源建设中接地气、有生气和聚人气,入脑入眼入心,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引导力,切实提高思政实践资源的育人效度。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资源的三重困境
(一)认同困境: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参差不齐
高校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受众是大学生,青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度与效度在二者融合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红色文化的时空分布跨度大,且内涵丰富、形式多元,具有物质、精神和信息等各种形态。据诸多学者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时间维度上存在认识断层、精神内涵上存在理解过浅、形态呈现上存在掌握不够等认知局限[1-2],且因教育背景和个体社会经验的不同,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基础不一,这对教育方式选择的统一性和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在“泛娱乐化”时代,网络媒介的低准入性门槛为“歪曲历史、抹黑英烈”等不良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正在经历思想价值观塑造的青年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误导,造成学生认知上的迷惑和错乱,不利于红色文化的正确诠释与正向传承。在参差不齐的群体认知背景下,如若将红色文化资源不做挖掘、不加区分及不做转化,简单粗暴地将其置于思政实践资源体系中,势必会将这种认知局限性扩大化,产生误解和引导偏差,使得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大打折扣,难以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和欢迎,甚至导致主流价值观的偏差解读。因此,正确诠释红色文化、有力挖掘红色资源和用心编排红色呈现,建构青年学生备感亲切且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才能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实践资源、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且注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主流、潮流文化,实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
(二)实践困境:对红色文化的创新转换存在局限
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其学习兴趣的激发阈值变高,这为高校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创新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形式单一、“大水漫灌”式的理论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思政教育的痛点,“刻板印象”中的思政教育因其枯燥和生硬的弊病,根本无法入脑入心,甚至被高校学生所“抗拒”和“排斥”,不能简单地寄期望于引入红色文化元素,就能够“药到病除”。作为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直接受众,高校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红色文化的形成时代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青年学生无法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感同身受,也无法与现实事件相结合以形成对应的社会经验,导致难以产生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更难以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更难以实现在行动上起到指导和矫正的作用。作为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行动主体,高校在红色文化的实践转换中也存在着缺抓手、少载体及无实效的困境,红色文化融入的创新思路不足,转化存在局限,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尚且模糊。因此,在推动思政实践资源建设落地过程中,要重视对红色物质、信息的针对性开发研究,也要重视对红色精神的提炼教育,用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红色元素,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政实践资源建设中的创新转化,建设好特色鲜明的思政实践资源数据库、构建起新颖实效的思政实践资源系列场域,做到将红色文化与思政实践资源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内容、形式的双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