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多维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常静摘 要: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主要影响因素有8个,包括学校优势与影响力等3个固态因素和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等5个动态因素,其中对于动态因素的研究是关键。从截面和时间2个维度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全方位梳理出各因素对学习力的影响程度及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力差异,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力;驱动力;影响因素;学习效率;培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093-06
Abstr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arning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e from multiple aspects. There are 8 main factors from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3 fixed factors such as the advantag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5 dynamic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tutors'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factors is the key point. It will be helpful if we can generate the level of impact of learning power by every factor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influence power by the time from all aspec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anel and time, then give some advice.
Keywords: learning power; motiv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learning efficiency; training effect
大学阶段正值学生学习信念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力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其是促进个人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成效的一种潜在能量,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核心素养和竞争力,是决定其学习成效的关键。学生不同学习力大小影响和决定着其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并且,对于处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力大小也会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学习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学习力随时间而发生改变的路径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与研究。
一、学习力概念及其研究
学习力的概念具有较宽的广度和高度的综合性,既包含学生心理层面的学习意识、动机和毅力等,也包含学生行为层面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管理等,是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应用拓展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学习力的本质是个体的竞争力,是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就是要求学生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使命的引领下,能保持不竭而积极的学习动力,能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丰富的知识存量、更有优异的知识质量和持续的知识流量。
对学习力概念的解释和内涵分解,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英国学者Guy Claxton首次提出了形成学习力的四要素,即4R概念,包括顺应力(resilience)、策应力(resourcefulness)、反省力(reflection)和互惠力(relationships);2005年,哈佛大学教授W.C.Kirby出版了专著《学习力》,丰富了学习力概念的内涵,认为学习力是一个综合体,由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组成;2008年,日本教育学学者提出了学习力新四层结构:由上至下分别是利阶层、探究层、兴趣层和体验层。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最早在《授业功能论探讨——日本学者的“新授业论”(之二)》一文中研究了“学力”,提及到“学习力”;我国著名学习力教育专家余建祥最早在教育领域系统地研究学习力,目前已进行了十多年研究和实践,创立了“六要素说”,将学习力划分为学习方法、学习动力、时间管理、学习习惯、学习心智(情商管理)和学习意志6个维度。
提升学习力,是大学教育中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对学习力的研究除了要明确学习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以外,更要对其进行延展性挖掘,对学习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本文将以W.C.Kirby对学习力的概念界定为标准,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对目前大学生学习力相关因素进行摸查与梳理,然后,依据调查结果,进一步通过时间截面和时间轴进行横向和纵向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尝试全方位解析大学生学习力架构。
二、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学习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力的影响因素来源广泛,高校层次差异、地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差异等均会导致学生学习力的差别。为了准确了解到真实数据,课题组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力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33个问题,其中32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问答题。公开发放了调查问卷9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其中,二本高校362份,三本高校206份,均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课题组对答卷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32个客观选择题中,有部分指标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即学生的答案会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发生规律性变化,本文称之为“动态因素”。经整理,主要有以下5个动态因素,见表1。
从表1很容易看出不同学年阶段学生的反馈差异,动态特征较为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 教师教学方法与水平方面。不论处于哪个学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因素对学习力的影响是很大的,高度认同人数占比大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到了大四,学生已经对大学学习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水平影响学生学习力的认同度达到最高。
2. 实习(见习)效率方面。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在大学四年各阶段中也不尽相同。在前3年里,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第四年认同度虽然达到了57.14%,但仍然不高,也说明了学生的实习效率有限,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认识有关,也可能与实习(见习)的执行方式有关。
3. 课外自学的效率方面。大一的学生由于还部分停留在高中的学习习惯中,自学意识薄弱,课外学习时间不长,效率也不高;然而,大二学生并没有改善,反而情况更糟,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详细调研之处;大三阶段,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学习环境与方法,许多学生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故课外自学情况最好,自觉性较其他年级段最高;大四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外实习,故该指标参考价值不大。
4. 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方面与学生课堂投入程度方面(这2项指标有一定关联性,4年的趋势也大体相同,故在此统一分析)。大一至大三整体情况逐渐变差,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做自己感兴趣而与课堂无关的事或是准备其他考试,所以,课题组继续追加了一个问题,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主要投入到哪方面,从而可以推算出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否与课堂有关。
如图1所示,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备考各种证书和考研占据了大二、大三学生大部分课外时间,许多学生甚至为了“争取”更多的备考时间,不惜在专业课课堂上也进行复习,而忽视了课堂的参与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和组织水平欠缺,二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存在偏差。
接下来,进一步利用相关分析(根据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考察这5个动态因素对学习力的具体影响。通过SPSSAU在线分析软件的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5个动态因素中,除实习(见习)效率因素与学习力关联度不足以外,其他4个因素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并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除此以外,本文还额外计算了几个指标与学习力的相关性,发现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与学习力也呈现出较强的关联系,均在0.01水平的显著性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和0.449,而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5个动态因素的高低,其之间是存在逻辑关联的。
根据上述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学习力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不同学年段,部分影响因素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接下来有必要从截面和时间2个维度对这些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截面维度:学习力内外因架构
首先不考虑年级差异,从截面维度整体分析学习力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学习力内涵分解为W.C.Kirby提出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6要素。前文根据调查问卷已得到的5个显著性动态影响因素,为了和学习力6要素建立相对对应的关系,根据要素的重要性,这里再从问卷中筛选补充课堂规模与硬件设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优势与影响力3个固态因素(这些因素对学习力的影响年级差异性不大,故称为固态因素),共组成8项影响学习力的主要因素。
接下来,本文尝试在截面维度建立二维坐标系,横轴表示课堂空间载体,纵轴表示驱动力,影响因素通过学习者(大学生)的内部转化,成为学习力的动力来源。整理后的坐标系如图2所示。
坐标轴将截面分割成4个象限,每一象限内分别分布2个主要的影响学习力的因素(根据坐标系分布,将8个影响因素给予对应的编号),这些影响因素同时又分别对应和影响着学习力的不同方面(如各象限中箭头指向的白色框所示)。接下来分别对各象限进行概括性解读。
(一)第I象限:关注课堂内的外在驱动力
1. 课堂规模与硬件设施
课堂规模主要指授课班级人数规模,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中,由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办学成本等压力的存在,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上的已是普遍现象,有些班级人数甚至达到50人以上。超人数规模的班级会造成在专业课讲授时的困难,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况,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也较难有效开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条件下多表现为以听为主要途径的被动知识接受。另外,硬件设施的充足程度及先进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施、教学效率和效果。
2. 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
来自教师教学的因素显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方法,常规的满堂灌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得率通常较低,这种方法也被称为CDR方法(conventional—direct—recitation,传统—指导—背诵),教师自身储备知识的输出过程就占用了75 %甚至更多的课堂时间,学生接受和消化效果极其有限。与之相对应的PDC(progressive—discovery—constructivist,进步—发现—建构主义),则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及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随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和教学安排而发生变化,更多地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
(二)第Ⅱ象限:关注课堂外的外在驱动力
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指外部大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行业结构、就业状况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虽然看似十分宏观,但往往能从广泛的途径和角度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认知,进而影响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心态和学习动力。
2. 学校优势与影响力
学校优势包括学校层次、办学软硬件实力和区域影响力等诸多因素,学习优势和影响力越明显,越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实习与就业资源,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有更多可能性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提升学习动力,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