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黄伟珍摘 要:“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高等院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提出诸多新的要求。如何顺应全球化形势,切实提升我国翻译硕士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服务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也成为众多理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之一。该文以一所“双一流”理工类院校近三年的改革和实践为例,从新文科建设的“三个重要抓手”的维度——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对新时代理工类高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文科;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034-04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new liberal arts" endows this training process with fresh conno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It is one of the momentous miss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onder on how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skills of master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o as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global changes and enh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a close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taken in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this paper is aimed to probe in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infuse of idea of "new liberal arts" with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major optimizing, courses improvement and mode innovation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master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of talents; professional optimization; course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innovation
翻译,既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化变革和繁荣,多与翻译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1],一方面保持开放的心态,继续汲取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还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的诸多建议,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性新局面”,都说明中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就需要找到“中国内容的国际表述”和“国际内容的中国化”的恰当途径。这一切都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顶端”和“创新国家建设核心[2]”的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参与。
我国于2007年启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TI)试点工作,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截至2021年,已有200余所高校设立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外语学科教育的内涵也有了变化,它不单只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还担负着文化输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3]。因此,如何培养翻译硕士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日益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命题之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无疑为之注入了新的内涵。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并指出,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要推进新文科建设,需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和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通过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下文将就这“三个重要抓手”,以国内一所“双一流”理工类院校近三年的改革和实践为例,对新时代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讨论。
一、专业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翻译硕士不再只是传统外语学科的简单延续,而是逐渐发展成新兴的专业,有着自身的内涵、服务领域和基本要求[4]。根据2015年《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4],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强调了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条件,即学生应具备学术道德、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三方面的基本素质,应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翻译知识、百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接受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在新文科的背景下,还要求具有相应的“超学科”的能力和“大文化”的视野[5],不仅是学科与学科及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基于上述理念和目标,大多高校的翻译学科都设置了翻译理论、语言学或跨文化交际等基本方向。本课题研究的“双一流”理工高校以石油资源为其特色,其翻译硕士目前有四个大方向: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英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油气资源国研究。其中,前两个方向为传统方向,着重培养硕士生的外语教育和语言学理论应用能力。第三个方向着重培养硕士生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能力。随着语言服务业的兴起,翻译活动还涉及本地化管理语言服务、企业国际化和多语言会议管理等领域[6]。有鉴于此,该校还设立了与本校“双一流”学科紧密关联的油气资源国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从地理学、语言文学和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培养学生分析资源国关键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本专业学位依托校本油气资源的特色,通过发挥智库作用、加强行业人才培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科研拓展交流等,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在此过程中,不仅为师生成长搭建了多渠道的平台,同时也提升了专业学位队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提质
当今翻译学科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学校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也应当在保留部分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该校专业学位课程以能源科技翻译为特色,立足西部,结合校本特色,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性翻译人才为目标,创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下文将从通识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三个模块展开探讨。
(一)通识课程模块
早期的教学中常把翻译简化为语言问题,只注重翻译的技巧和策略,这种纯粹的知识技能培训,有很大的缺陷。要想翻译者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就需要接受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文+文”的大文科通识课程的学习和熏陶。这些课程包括文学和文化两大方面,如文学翻译、中华典籍翻译、中西文学经典和哲学思想等课程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文学翻译课中引入了“大文学”的概念。文学的概念,虽有一些基本特征,但一定程度上都带有“文化建构”成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文学外延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内部,文学除了与史学、哲学和科技等传统学科的融合,还与图像、视频和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有了交集。因此,本课程除了介绍传统诗歌、小说等文学类型的翻译问题,还探讨了话剧、电影、歌曲和网络文学等“大文学”的翻译。课程融合了表演、乐理和美术等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课程不仅介绍文学翻译的基本技能,还通过文本梳理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相关的诸多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文学这门关乎“人学”的学科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普世价值等。最后,本课程还具有跨文化的思维特征,注重中西文献的对照阅读和比较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中西文化及其后面的思维观念的异同。
此外,该校近年还增设了中华典籍翻译一课。中国古代的典籍卷帙浩瀚,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大多时间用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上,对中国传统的典籍接触有限,因此这门课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海外中国典籍翻译情况、汉学家等内容外,还对诸多经典进行深入品读和讨论,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在选文上,也侧重文学、工科和理科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文本,如《诗经》《史记》《道德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花镜》等等。对这些关涉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科技和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文本及其海外译文的细致爬梳和整理,本身就是“文+文”“文+工”“文+理”的新文科理念的自然融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跨文化的视野。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问题,也关涉文化、思想及知识结构等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语言问题渗透到各种全球性研究领域和在意向、方法和思想体系方面有着千差万别的话语之中,过去如此,今天更是如此[7]。翻译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和提高自身认知的重要过程。优秀的翻译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授翻译知识的过程中,具体采取典籍文本细读讨论、翻译名家点评、读书会workshop分享和剧本表演等方式,结合哲学、绘画和音乐等知识,充分贯彻新文科理念下“文+文”“文+工”和“文+理”几个大融合,让学生充分体验翻译背后的思想,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增强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自信,同时深入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胸怀的新时代人才。
(二)理论课程模块
理论课程仍然是学生最为核心的专业课,除了翻译概论、实用翻译、心理语言学、外语研究方法导论和中外翻译简史等基础课之外,该翻译硕士学位点还根据其校本特色,开设了石油工业概论、油气资源国文化概况和国际油气合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科技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石油科技翻译,并拓宽石油领域相关科技知识,提升石油科技材料的阅读能力,掌握相关领域的术语和话语体系,为日后去相关的企业实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翻译已不再是一个纯语言的学科了,而是同计算机技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学科,是真正的跨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体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领域出现了技术转向,在翻译主体、翻译对象和翻译模式方面都有了深刻的变革[8]。在翻译主体方面,AI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不再是唯一的翻译主体,基于人机交互理念的“CAT+MTPE”成为主流翻译模式日益成为主流模式[9];就翻译对象而言,也不再只是纯文本的内容,数字化文件形式开始增多,如图片、音频、视频、网页和游戏等,总体上朝着多模态的方向发展。翻译主体和对象的转变,必然带来翻译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个翻译行业都越来越朝着协作化、众包化、平台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一的文本翻译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和服务行业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随着翻译技术的翻译服务日益成为当前语言服务行业中的新型服务模式,该校在课程方面也充分考虑到机器翻译带来的变更,增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语言和神经语言学等相关课程,重点讲授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基础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工作,并通过操作实践,锻炼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翻译工作等各类语言服务工作的技术能力,为学生后续翻译课程学习、完成实训任务及毕业翻译实践项目奠定技术工具基础。这些课程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语言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为教学设计主线,介绍能源行业、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和翻译技术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语言服务项目执行过程的信息环境、电子辞典、网络资源和语料库工具在翻译中的运用,以及翻译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在技术环境下从事翻译工作等各类语言服务工作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模块
课程实践方面,主要通过案例库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以下特殊优势:首先,通过对案例的情境再现和思考,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它富有深刻的启发性,教师引导学生将看似独立的知识点连接成知识面,并对其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批判性分析、推理和论证,从而提供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最后,这种方式有很强的时效性,比起课程或教材的更新速度,案例库的修改和建设要灵活机动很多,教师可以根据翻译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需求,对其进行调整和修订。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案例库外,还可鼓励学生共建案例库,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研”促“学”,让学生体验任务教学法的乐趣,同时还能根据翻译行业和服务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