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导师责任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
作者: 喻小红 刘忠耿 欧阳晓
摘 要:以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为方针,构建导师第一责任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目标为导向,以“强化导师主导、凸显学生个体、倡导共识教育、力主格局升华”等措施为着力点,构建“有料—有情—有效”的路径模式,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业”的思想政治全新育人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导师责任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15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responsible person of tutors. Goal-oriented, focusing on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utor leadership, highlighting individual students, advocating consensus education, and sublimating the dominant pattern", the path mode of "having material, feeling, and effectiveness" is constructed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of "establishing one's morality, establishing one's study, and establishing one's career by virtue".
Keywords: New Era; tu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th
2010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2018年1月,教育部再次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为方针,构建导师第一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可能的实施路径,推动研究生导师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激发研究生主体内在潜能,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业”的育人目标,不仅是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精神,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之急需、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之职责。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现实诊断
(一)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1.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同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做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关系到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
2. 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是古今中外之定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以德治国”,各行各业招贤纳才,都注重品德修行,以德为先。研究生是国家栋梁之才,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重任,不仅要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德才兼备”。从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水平是其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导师责任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课题组从导师和学生视角就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长沙市五所高校(分别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工商大学)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导师视角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图1)
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为88份。71.3%的导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部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动态”,认同“导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12.4%的导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职责存在认识不清,认为“导师的主要职责为科研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政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同时,认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经过本科的教育比较成熟,研究生阶段进行教育意义不大”;16.3%的导师在课程思政上认为“导师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不能支撑课程思政,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总体而言,导师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导师职责不明、导师自身能力水平不够、 “重科研、轻育人”、缺乏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2. 研究生视角下的导师履职现状(图2)
在200份研究生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82份。39.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不了解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13.6%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科研教学任务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46.6%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通过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组织上较为松散,教学形式上缺乏专门的固定组织,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时间上缺乏统一的安排;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导致一些研究生思想上重视不够。总体而言,研究生视角下的导师履职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导师对思想政治的教育重视力度不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制较为松散;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长效约束等问题。
二、导师责任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一)明确导师第一责任人、强化导师主导性
1. 明确导师职责,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在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中导师负有首要职责,对导师立德树人的具体职责进行了界定,认为导师肩负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术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等主体职责,同时要求导师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以职责为引领,大力提高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2. 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发挥导师施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履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基本职责。要求导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发挥导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的榜样和楷模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有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与学术修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等各个环节,通过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其理想、价值观和道德情操进行正面引导,做到学术研究与立德树人齐头并进。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榜样的力量,发挥导师威信认同优势,发挥导师全面育人的优势,可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强化“教书”和“育人”并重,建立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纳入导师综合评价的激励机制。通过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考核评价的鉴定、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通过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通过明确表彰奖励机制,强化示范引领,通过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推广复制优秀导师、优秀团队的成功经验,建立“教师荣誉制度”、构建“研究生思政共同体”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的功能;通过与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和评优评先等方面挂钩,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专业化和体系化,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
4. 强化组织保障,发挥组织领导和协同参与的作用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协调、加强宏观指导。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保障各项投入、突出制度建设,为研究生导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形成落实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长效机制。其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全面贯彻落实导师责任制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维护和规范导师权利、加强导师培训和保障导师待遇,改善导师治学环境、积极听取导师意见等措施协同参与和强化落实,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与实效。
(二)“以生为本”,强化学生主体性
1. 强化自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以教育者单向地、一味地要求和灌输为主,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整个过程强调主体的威权性,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忽视,学生是服从或沉默,甚至是抵触或反感,这种过分重视他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效甚微。
在新时代的今天,需要导师转变观念,遵循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规律,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要“以生为本”,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生为本”,通过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团学组织和班级建设等为研究生自我教育搭建平台,体现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要“以生为本”,树立优秀研究生榜样,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榜样力量和带动作用,通过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努力营造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多管齐下,多途径多举措地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2. 强化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有着较强的泛政治化的特点。主体独白性的教化在信息传递的表达方式上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和被动,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外化为学生的言行,这种教育效果难尽人意。
新时代要求导师创新教学方法,由“教化”转向为“引导”,一方面导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引导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积极地突出时代感,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切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自身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有效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所学、所感和所悟的不断内化和外在转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倡导共识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交叉、多元思想激荡、多方矛盾交织的时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从政治认同、文化、情感等方面实施共识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研究生对国家发展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的自信,引导研究生正确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趋势,正确进行中国和国际的特色比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力主格局升华
研究生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新时代研究生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重责,其思想政治素养和格局尤为重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力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格局,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并全面贯彻党的新的发展理念,不断超越自我、升华人格,实现以服务人民、改变世界为目标的远大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