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作者: 杨哲 陈一 张阳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于提升课程质量,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顶层设计层面,部分高校存在行政命令式的推动做法,缺乏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体系;课程建设方面,专门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课程思政协同程度不高;教师能力方面,部分教师思政素养不足,缺乏思政实践自觉,教师的人文引领作用弱。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课程协同、思政素养、思政元素、教学方式、榜样作用和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推进和创新性的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思政协同;多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177-04

Abstract: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college course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the new era. It is great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rses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erms of top-level design, some colleges have administrative order promotion practices, and lack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feedback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the de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nergy between spec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low. In terms of teaching ability, some teachers are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manistic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s weak. In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needs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promo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top-level design, course coordi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methods, role models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llabo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lti dimension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各种所谓的个性、自由的思潮暗流涌动,价值观娱乐化、庸俗化问题愈发严重。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个性相对独立,自我意识增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们置身于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放大效应,肆意歪曲与抹黑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英雄模范,严重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直接的挑战。

2014年开始,上海高校试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1]。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开始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除专业知识外,在人文、社会及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也提出了明确的标准。2017年教育部又推出新工科计划,注重理念引领,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增强工科学生的价值观与使命感[3],如家国情怀、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等。从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计划,都是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尤其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及高校教师根据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积极探索并实践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中,比较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建设,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课程思政虽然是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被提出来,但它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利用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通过除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4],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一个庞大、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思潮纷繁的时期,学生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干扰。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实现学生三观的塑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不完整的。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需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支撑,专业课程的发展也依赖思政教育的理念引领。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将价值观与使命感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既教授知识和技能,又塑造精神体系和内在德行,健全完备的人格,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它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作进一步的提升和塑造。目前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障碍及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师认知有偏差

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部分高校习惯采用行政命令和运动式的做法,要求各专业教师迅速完成课程思政元素的植入[5]。这会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专业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论认同感不强,无法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他们会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关联性不强,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交由专门的思政教师来进行。这种情绪反而会影响专业教学效果,甚至传导给学生。

(二)课程协同程度低

一是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协同不足。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是显式教育,引领课程思政的方向、价值和方法;课程思政是隐式教育,从师资、载体和资源方面对思政课程进行拓展[6-7]。但由于高校的部门、学院和课程组各自的职责、目标和考核要求不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协同不够、支撑不足,没有在内容和形式实现良好的衔接。二是专业课之间的课程思政缺乏协同。各课程没有深挖本课程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效应,也没能认清与其他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差异性,相互之间的联动较少,分工不明。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

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思政内容的设计,忽视思政效果的评估,没有将课程思政效果纳入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即便有的高校开始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质量问题,却没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机制。如果停留在实施效果靠宣传,年度总结靠辞藻的层面,那么课程思政的精准化和科学性难以体现。

(四)教师思政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行政导向,不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涵、不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和元素、不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科学系统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存在简单泛化和生搬硬套的情况。尤其没有结合专业、课程和职业发展的特点分类推进,简单地借用思政课的内容,从形式上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中,没有取舍,没有发掘有特色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这类课程呈现出简单重复和硬性灌输,导致专业课程机械式的思政化,目的不够明确,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仅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反而影响正常的专业教学。

(五)课程思政的主客体定位不清

与专业教学不同的是,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如果简单理解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那课程思政容易演变为单纯的说教和灌输。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开放且富有创新,善于运用互联网新技术获取课堂外的知识和信息,传统的“我讲你听”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思政教育本身的要求及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尤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于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师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层次与角度的理解和意见,纯属正常。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讨论和争论不可避免,既要有核心观点的讨论,也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双主体”,教育目标上的“共同体”和教学过程中的“成长体”[8]。

(六)教师的人文引领作用弱

部分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过度依赖“互联网+”的方式,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反思性与思想性,弱化了教师的人文引领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互联网+”的模式,只是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渠道,不会影响专业知识本身具有的客观性。但课程思政教育是对学生思想的塑造,通过互联网学习,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课程思政的内容,缺少在教师引领下的人文思辨过程。而且网络环境中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在缺乏教师引导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思政的学习,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析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要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在专业教学中,只有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元素自然顺畅地融入,才能起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的作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员工通力合作的结果和共同责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推进和创新性的实践。

(一)顶层设计维度

从顶层设计上,学校在推行课程思政时,要形成统一的方案和指导方针,打通思政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9],确立“学校统筹、部门协同、系(部)主导、教师落实”的原则,制定路线图,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学校要有效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因为要想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的着力点和实施者。可以通过教学论坛、宣讲会议、名师讲座、激励措施等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专业教学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价值观的重要性[10],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思想性、文化性。专业课教师只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在动力,积极提升思政素养和能力,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协同维度

其次,从协同维度,在大思政格局下,建立起课程间协同育人的联动合作机制。尽管学科、专业、课程的属性及内容千差万别,但课程思政必须在政治方向、育人目标和价值认同方面与思政课程保持高度一致,防止高校内部思政教育系统的割裂,构建课程间的大思政格局。一是要建立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间的思政协同机制。不仅包括课程目标的适配、思政内容的设计,也包括思政资源的联合开发。这既有利于专业教师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助于为专业课程提供课程思政的资源支撑。二是要建立专业课程间的思政协同机制。在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的前提下,专业教师要根据各学科、专业和课程自身特点,重新审视所授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力求方式、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在提升专业教学效果中形成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