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构建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新体系的思考

作者: 李军林 崔继红 石张燕 张亚妮 魏宁 付爱根 陈富林

摘  要:生命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核心组成。无论是面向教育现代化,还是应对21世纪公共卫生问题和持续性发展的生物产业化,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体系需应时而动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提高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具备生命科学素养人才的质量。该文基于当前形势对教育冲击,提出应构建基于系统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及开放性的新体系。通过整合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团队、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提升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质量。进而,在“后疫情时代”能有效维护民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降低医疗负担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体系;生物产业化;后疫情时代;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01-05

Abstract: Life science literacy is a core component of citizen science literacy. Whether to catch up with rapid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or deal with thepublic health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bi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t is required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make a progress on educational system of life science literacy,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cross-integration talents possessed with life science literacy. Based upon impact of current situation on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new system, which should be built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structural hierarchy and openness. Quality of education w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ptimization mode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people will benefit from higher life science literacy, such as effectively safeguard people's life and health, social stability, reduce medical burden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life science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industrialization of biology; the post-epidemic era; status analysis

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特征,冲击全球经济发展、世界格局和相应的教育发展。在教育领域,新时代网络原住民“00后”大学生及步出学校的他们具有鲜明特征:个性化和社会责任感强,包括情感表达在内的日常生活网络化,信息素养相对较高,但与客观世界接轨、融入及职业发展受到冲击。教育主体特征变化,教育工作者和治理者必须适时而动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 “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篇章中,明确指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1]。生命科学素养是在探索和认识生命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形成正确生命观念,并潜移默化地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核心组成,包含的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本质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意识和思想,包括对生命的物质观、结构与功能观、系统观、稳态与调节观、适应与进化观、生态观及物质、能量和信息观等内容。在培养生命观念同时,必须注重对教学主体理性思维、科学方法和社会责任担当方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国家急需、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人才。本文拟分析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时代需求特征,探讨通过构建具有系统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及开放性特点的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体系,以提升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质量。

一、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的时代需求

虽然概念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但是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理科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核心组成。国家和教育界持续性开展提高其教育水平的研究与实践,体现其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信息智能技术带来的智慧时代、“后西方时代”,还是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后疫情时代”,均让人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面临着什么样的冲击?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如何才能培养出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变革的问题。

(一)时代特征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万物互联,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使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信息获得的快捷和方便特点使个性化学习需求可得以满足;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等信息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使构建开放性教育体系成为可能。学历教育被非学历教育冲击,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教育目标细化、跨学科交融、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等角度做出适应时代变迁的改革,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和获得职业发展。

“后疫情时代”或“后西方时代”,均需要加强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以维护国民生命健康、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从当前形势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发的病毒性肺炎成为二十一世纪公共卫生重大问题,危害个人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助长单边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美关系复杂性、敏感性和危险性,推进中美关系渐趋冷战[2]。SARS-CoV-2疫情,没有促进预期的国际合作,对正处于大调整时期的世界格局几乎带来难以准确评估的负面影响。从2019年12月1日报道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病人,经历全球性爆发到现在有限的控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恐慌、迷茫、无措到探究形成动态清零的管控,以及随着疫情防控渐趋成熟,进入“后疫情时代”,国民如何维护个人生命健康?全球防疫、经济发展、和平稳定等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无不与提升国民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密切相关。

(二)生物产业现代化需求

生命科学领域相关成果转化催生和推动着包括农业、林业、养殖业、生物医药以及健康产业等在内的生物产业发展。在生物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从定位、发展模式到规模均在变化;生物产业中,高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产业领域占比日益提升。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生物行业有15个,诸如拜耳、强生、罗氏、辉瑞、诺华、默沙东、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以及中国的华润和中国医药集团等耳熟能详的公司。目前国内生物产业大小企业有500多家,涉及生物制药、医疗、作物育种、环境治理、能源开发以及食品相关领域,产业值大约在4 000到5 000亿元之间。与国际生物产业化相比较,国内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专业人才,更需要涉及金融经济、管理、人工智能以及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领域人才。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生物产业化,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应以更开放、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复合型高质量人才,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

(三)培养高质量人才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指出“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以及“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向[1]。由此可见,高质量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技能,具备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

回顾“十三五”发展纲要,强调“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3]。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10个前沿科学问题中,3个属于生命科学问题:“冠状病毒跨种传播的生态学机制”“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中医药机制”和“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生物学基础”。在10个工程技术难题中,2个属于生命科学技术类型:“开发新型免疫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新途径与新技术”和“农业重大入侵生物的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控制”[4]。2021年,科学杂志发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68个问题与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相关,其中,15个问题涉及学科交叉融合,如化学领域的“是什么驱动生命系统的复制?”、天文学领域的“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体吗?”、信息科学领域的“AI可以代替医生吗?”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人类智力是否有极限?”等问题[5]。这些关乎民众健康、社会发展的问题为提升生命科学素养教育质量提供了努力方向,指明了“教什么”的问题。涉及学科交叉的多个问题,清晰地展示了应通过打造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实现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的目标。

二、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近代,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经历了两次跃迁:(1)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进入教育信息化1.0时代(2001—2017年);(2)智能技术融入,提升至教育信息化2.0时代(2018年至今)。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教育信息化、法制化和标准化,从教师信息素养、教学设计和实践,以及教育设施等提升,开启了教学个性化时代。教育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网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渐趋成熟,教育产业化已成规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进入个性化时代,需通过智能教育模式满足教学主体个性化需求。这个嬗变需要懂教育理念、体系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一)教育信息化1.0时代及以前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体系的贡献

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前,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已经系统提出并实施了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了基本生命科学素养。在大学开设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培育专业人才。进入教育信息化1.0时代,信息技术助力,拓展教育资源空间,已经开始将传统课堂教育转化为线下教育,配合线上课程,提高教育效率。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前建立的教育体系基础上,“生命科学导论”“生物技术导论”以及强调人文情怀融入的通识课程开设,有效地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素养的、跨学科的高质量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物产业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1.0时代生命科学素养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

1. 理论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成果停留在“研究”层面

在教育研究方面,在小学生命科学素养教育方面,主要侧重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和点化生命”[6],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实施探究式、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沉浸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习过程[7]。在中学阶段,关注对教学主体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开设科技班,通过选拔学生、设置课程以及开展研究等策略,在生命科学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8]。在这个阶段,教学主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在生命科学素养培育方面,研究者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内涵,分析理论组成,以丰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9]。整体分析,根据年龄和认知特点,以培养学生正确生命观念为主的中小学阶段的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研究思路清晰,具有实践价值。在高等教育系统,全球化生命科学素养教育研究如火如荼,其中不乏一些实践工作比较有效的教育单位,但是,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即使是卓越的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研究阶段,无疑对生命科学素养培养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民众对其缺乏认识,缺乏对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控常识,因而产生恐慌和无措不足为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