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

作者: 陈星宇 黄昕莹 任兆昌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但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及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该文通过对习近平劳动及劳动教育观的分析,从大学生劳动观扭曲、劳动能力弱化的现象中认识到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紧迫性,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劳动观;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70-04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labor spirit, labor value orientation and labor skill level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some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cherish the fruits of labor, do not want to work and do not work. The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of labor has been ignor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view on labor and labor education, the paper realizes the urgency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dist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iew and the weakening of labor ability.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abor, become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qualified socialist successor,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labor view;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system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劳动及其劳动教育观

(一)习近平劳动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指出劳动既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价值观,人类劳动不仅能满足生存需要,还带来自由、尊严及幸福等精神世界的富足,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激发了人类的潜能,是推动人类社会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创造和劳动关系等内容发表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劳动的价值。习近平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1]。第二,劳动精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其爱国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行为,都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第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关系,只有尊重劳动和创造,才能让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劳动价值,建立良好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习近平劳动观不仅从价值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观,而且从伦理上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实现劳动者有尊严、体面的从事各项生产劳动,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让劳动者的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普遍的尊重,从而推动社会有序、健康、和谐发展[2]。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形态,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作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教育结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这也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而且能让学生在精神与道德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3]。在学生进行劳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帮助其树立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及对劳动者的尊重,在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规范和要求。

对于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

在我国,劳动教育一直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但由于应试教育及“唯分数”论的影响,使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随着教育的改革,劳动的重要性得到了突出,党和国家、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社会人,大学的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否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一切财富的形成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其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5]。但是,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因此,要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

二、当前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一)大学生自身劳动意识淡化,劳动能力减弱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学生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父母都在竭尽全力的给带来其所需要的一切,最终慢慢养成不劳而获的观念,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慢慢被淡化。劳动行为是需要锻炼实践的,弱化的劳动观念当然也弱化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部分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成为常态。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调查中发现有5.65%的学生通过快递的方式将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父母洗完再快递来;77.8%的同学则通过学校的投币洗衣机、或校外的洗衣店、洗鞋店完成自己衣服的清洗工作,只有17.27%的同学是完全自己清洗衣服的。同时对于吃饭用的碗,95.85%的同学选择用食堂的餐盘或者一次性饭盒,只有4.15%的同学选择自己带饭盒,自己清洗饭盒。

互联网时代,“网购”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学生也成了“网购”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外卖平台购买吃的,通过淘宝、唯品会和京东等“网购”平台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大大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但是部分学生在通过快递收取这些消费品的过程中,出现了请人拿快递的现象。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有69.85%的同学请人拿过快递或者外卖,只要31.15%的同学是自己完成这些日常劳动。

对于请人帮忙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日常劳动这种情况,可以从高校“代”字型职业的迅猛发展中得到清晰的认识。以“代”字开头的职业在高校出现,并非二十一世纪,其实早在二十世纪高校就有了送餐、洗衣服务,但是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代”字开头的业务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自我完成基本生活劳动。但在人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的今天,以“代”字开头的新型职业在高校迅猛发展。比如代同学去快递点取快递包裹,每个包裹平均花费3~5元;代同学从宿舍楼下拿外卖到宿舍,每份平均2元;代同学拿手机刷校园跑跑步记录,平均一次10元;将自己一个月的脏衣服、脏被子打包通过快递寄回家,一个包裹平均花费50元的快递费;甚至有的学生还请人代上课、代做网络作业等等。高校里这些“新型职业”发展的背后,看到了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缺乏,劳动观的扭曲。

除了这些日常劳动,对专业性劳动实践也表现出不积极的现象。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在农学专业,草学专业、烟草专业、园林园艺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等需要下到田间地头,养猪厂、养牛厂、养羊场和养鸡场等地方进行又脏又累的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劳动,学生在面对这些劳动时,有67.98%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怀疑,不愿意亲自动手进行实操,只有16.71%的同学不怕苦不怕累,进行这种专业劳动。在调研中,一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曾直言不讳的告诉笔者,早知道来上大学,就是到养猪场喂猪、清扫猪圈、猪粪,我还不如就呆在家呢,大学有啥好读的。这样的案例不是个案,在高校里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这些个案中发现大学生从观念上就歪曲了劳动的意义,在实践中又不进行实践,体会劳动带来的价值。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做好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父母溺爱孩子,过度关注大学生学习,淡化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减弱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

由于近年来学生的学业繁重,家长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到了大学,家长也一路呵护。一方面,增加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大学生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费在1 800元左右,甚至部分同学还有额外的恋爱补贴等费用另算,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还让大学生有了充足的钱去请人帮忙完成日常劳动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亲力亲为,每学期开学来都到宿舍帮助孩子铺床,打扫宿舍卫生。(笔者亲眼所见)父母的这种溺爱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减弱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特别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毕业要参加考研、考公务员或考事业单位等各种考试,父母为了让大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各种复习考试,就通过多给生活费,多帮忙做后勤工作来减轻大学生的压力和负担,这进一步淡化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减弱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高校对大学生劳动评价体系不完善,淡化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弱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由于高校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专业科学知识的讲授,对各门专业课有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但对于劳动教育而言,不仅没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更别提如何评价的问题了。再加上劳动的特殊性,弹性范围较大,很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一直以来受唯“分数论”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劳动,特别是日常劳动很难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弱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