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分析及预防建议
作者: 张海燕 唐江华 刘霞 陈全家
摘 要:为了防止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均发布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其中最常见的措施为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通过统计分析2017—2021年农学类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分析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不合格结果易发生的部分,探索、找寻学位论文失范的内在动因。结果表明,少数学位论文确实存在抄袭、不规范引用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与专业知识匮乏、学科专业特点、诚信缺失等存在着一定关系。对此,作者从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教育、导师引导教育等方面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以期能够有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农学类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数据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6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event graduate students from academic misconduct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disserta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issued measures to prevent academic misconduct, among which the most common measures are academic misconduct detection.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repeti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dissertation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rts that are easy to occur in the unqualified results of the repetition rate of dissertations, and explores and finds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degree dissertations a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plagiarism and non-standard quotation exist in a few dissertations. The genera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of postgraduates is related to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lack of integrit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academic norm course education, tutor guidance education, etc.,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detection; agricultural dissertation; repetition rate detection; data analysis; preventation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水平,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则直接体现了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世界各国学术不端事件屡屡曝光,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1]。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也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来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2]。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之后各高校开始采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3]。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术行为,成为检测学术行为的一种“标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实施之后,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对抄袭现象逐渐引起重视,整段的抄袭现象基本上不出现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在进行重复率检测时文字复制比明显下降,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4]。
一、农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重复率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数据分析
(一)2017—2021年农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整体结果及重复率检测不合格结果分析
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用中国知网(CNKI)中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作为检测和预防学术不端的辅助工具,利用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中“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和“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标准,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中“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小于或等于20%时,重复率检测合格,视为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大于20%时,重复率检测不合格,视为未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通过整理、统计分析了2017—2021年每年农学类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发现,从2017—2021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平均值、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平均值、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平均值整体上呈下降态势(见表1),表明“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在不断提高。
表1 2017—2021年农学类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对比
通过分析每年检测的农学类学位论文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平均值分别为11.22%、10.51%、10.32%、8.45%、8.10%,呈递减趋势;农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每年的“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不合格占比分别为8.51%、6.35%、4.26%、3.13%、5.50%,如图1所示。
(二)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复制比较高易发生
的部分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由摘要、绪论、正文和致谢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由试验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等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整理、对比分析重复率检测不合格学位论文不同章节数据发现,不合格学位论文在绪论、试验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三部分存在复制比明显高于同期毕业的其他学位论文。
通过分析重复率检测不合格学位论文的摘要部分文字复制比、绪论部分文字复制比、正文(试验方法)文字复制比、正文(结果分析和讨论)文字复制比发现,绪论、试验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的文字复制比较高,有的部分竟然高达50%以上,这表明少数学位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通过随机选取5篇不合格学位论文,对比分析了重复率检测文字复制比例较高的章节段落(见表2)。重复率检测不合格学位论文中,文字复制比较高的段落主要体现在抄袭、不正确引用等现象,有些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不能很好地做到有“引”必有“标”,对于引用、借鉴的内容标记不清;有些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言或绪论、实验操作流程在撰写过程中过于倚重已有研究文献,尽管全篇论文都是自己的研究工作,但在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时,仍会出现部分文字复制比过高的现象;结果分析和讨论部分的文字复制比较高,也反映出了有些研究生写作能力较差,过度依赖已有参考文献。
(三)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少数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但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能够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试验方法部分重复率检测不合格或许是可以接受的,这可能与农学类学科专业特点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有关,因为不同物种之间的试验方法都是相互通用的。绪论部分大多为阐述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所以这部分也应当允许有适当比例的引用。
而结果分析和讨论部分应该是通过科学研究和试验、统计及分析等得出的符合研究主题的针对性性或改进性建议,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得出的结论应体现作者本人的研究观点,理应最具创新性,因此,这部分若有过多比例的引用则疑似剽窃他人观点,确属学术不端行为,也反映了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的缺失。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研究分析
研究生获得科研诚信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学习、师徒讲授、学术讲座和宣讲、科相关网站及论坛及学术平台公众号推送[5]。为了完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了解在校农学类研究生获取科研诚信知识的途径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通过深入访谈,调查小组设计出适宜农学类研究生的调查问卷。
调查发现,高达64.3%的研究生认为“理论知识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不明确学术不端行为标准,占50.50%。32.9%学生认为实验室提供的科研资源有限,不能从实验中获得预期数据,进而造成伪造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20.6%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让其产生侥幸心理;9.3%的研究生认为存在个人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详见表3。
20.10%的被调查者认为监管制度不健全,惩处力度较小,不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20%的被调查者认为毕业压力过大是产生学术不端的原因;43.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开展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教育力度不够,这可能与我校的课程授课方式有关(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由于没有授课教师的监督导致学习效果较差。27.5%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在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上的指导力度不够,这可能与研究生指导学生多少有关,有的导师同时指导多达10名研究生导致指导每名研究生的精力有限;又或者可能与导师的指导经验有关,有些年轻导师缺少指导经验,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出现只注重科研实验过程中的方法指导,而忽略了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的指导。而“随波逐流”者的比例较少,仅有0.68%。详见表4。
三、预防农学类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切实从树立良好学术风气抓起,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探索性建议。
(一)坚持质量导向,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
首先,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相关课程,强化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大对研究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学术不端案例进行讲解,教育引导研究生对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其次,坚持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科研学术精神。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多阅读中英文期刊文献,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积极参加导师的课题,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撰写论文时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性观点。
(二)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1. 加强导师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作为检查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手段,很难从根本上去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导师负有教育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2020〕12号),要求导师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严格把控学位论文质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严格导师遴选条件。导师应以身作则,强化自身科研学术水平,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从而可以传授给研究生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更好的学术思想;其次,导师在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展实验及中期考核等学术方面应加强指导和监督,亲身示范,教育引导好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将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贯穿始终[6]。最后,要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议学校根据学科、领域、导师类型等情况,具体规范导师的责任和义务,每学期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举办导师指导经验分享会,优秀指导教师分享指导经验,为青年导师培养研究生提供参考,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