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城市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姜虹 毛靓

摘  要:城市景观设计类课程是培养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和城市设计等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方案创新能力是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迫切需要。该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心得,针对目前高校景观设计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为主导,明确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原则,并从教学形式的设计与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及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检验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优化。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问题驱动式教学法(PBL);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90-04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courses are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the specialt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urban design. 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univers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to hav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basic knowledge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design ability and scheme innovation ability. Therefore, the key par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courses and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m repeatedly in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optimizes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PBL model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landscape desig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design; PB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practice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热点而不断涌现。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的相关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对于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要更加的切合实际[1]。景观设计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且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能夯实和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以便与毕业就职后的专业岗位更好地衔接,实现高校的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 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Burrows)于1969年首创,是依据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在于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2],先是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推广开来,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以学生为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以此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连续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

(二)PBL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

1.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师生的双向交流

在教师的整体引导下,学生充分运用适当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和长期记忆的形成。从教学的角度,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能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4]。

2. 注重实用性、实践型知识的传授

PBL使用真实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 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 建构更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更富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理解怎样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以对课堂中的知识难点与重点融会贯通;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高层次思维技能 (如发现和使用适当学习资源的能力等)[5]。

3.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交流和汇报等互动过程,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方式,并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协作配合的集体观念,形成合理的工作分配,自觉地完成个人分内工作,同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成果展现的交流与碰撞,能够发现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与长项,并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纠正错误。

4. 能准确评估教学效果

PBL可以根据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书面报告等成果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知识的准确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及讨论活跃程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考查,实现主观和客观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从而更科学严谨地判断了教学绩效及学生的学习效果[4]。

二、城市景观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一)城市景观的主要内容

戈登·卡伦曾把城市景观定义为“市域范围内的一切信息的总和”,可见城市景观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综合和复杂。事实上,除去城市中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外,其余的部分(包括建筑自身的形态、体量及其群体布局等)均可视为构成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城市景观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城市景观包含了城市总体的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构建与引导;在中观层面上,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内某一特定的功能区域或景观类型的综合性规划及设计,例如城市居住区景观、城市滨水区景观、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等等;在微观层面上,城市景观主要针对场地内各类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单体设计或专项设计,如植物种植、场地竖向和景观设施等[6]。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是将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在城市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动态更新的城市景观不仅承载了城市的文化印记,更赋予了城市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具有空间性、系统性、历史性与地域性等多重特征,城市景观与众多学科方向的研究领域都互有交叉,可以说,城市景观设计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艺术和建筑学等设计类学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类栖居环境的综合设计体系。在各大高校上述相关设计类学科的培养计划中,都开设了城市景观设计或是相似类型的课程。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特点

1. 课程的培养目标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门要求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以美术、工程制图和设计初步等多门课程为基础,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绿地规划及园林设计等相关课程联系紧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设计,提高方案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优秀实例的分析,学生需掌握几种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手法和过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城市景观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树立城市景观设计与园林绿地、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等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设计理念;熟悉运用常见的典型设计类别的理论及方法,以便举一反三,具备自主学习与掌握其他相关类型城市景观设计要领的能力;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步骤及制图方法,提高对设计的分析、理解和掌控能力。

2. 课程的主要特点

如前文所述,城市景观常见类型包括:居住区景观、城市滨水区景观、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由于基本的功能要求差异性较大,因此在主要设计内容、基本设计要求及具体设计手法上均有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这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及设计实践部分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要求很高。另外,由于课程中经常运用的景观元素,如植物种植、场地竖向和景观设施等等,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杂、广泛,且与众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因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以保证设计原则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及常见问题

1. 主要教学过程

城市景观设计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体教学安排通常为:在课程开始阶段,布置第一个设计任务书之前,安排了一定学时的集中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全面而准确地建立起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原则及设计要点和方法;其后逐渐以理论学时与设计实践学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任务书中的具体设计要求来讲解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出现原则性的设计问题,以此来反复印证前一阶段的理论教学内容;最后阶段的设计实践学时是学生运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环节,综合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培养目标,也是保证学生最终作业成果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一般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效果,选题的数量和类型难易程度适中,是城市景观中常见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并且能与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较为全面地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情况,也力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理论教学中学到的设计方法及日常练习积累起来的表达技法运用与最终作业成果中。作为课程入门的第一个设计,为了便于学生顺利掌握和完成,其用地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形态较为简单,工作量要求也相对压缩;其后作业2则以第一个设计为基础,选取用地规模较大、整体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核心作业成果,虽然难度较大,但是有作业1作为铺垫,同学们对方案的掌握相对较快;作业3则是选取与前两个设计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城市景观类型,并考虑与其他设计类课程有一定程度的衔接。

2. 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如前所述,基于城市景观的特点,其课程中既包含了大量庞杂综合的理论知识,又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作为课堂作业,以便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上述理论教学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的侧重倾向,使得学生对城市景观的理解有所欠缺,对其内容与重点掌握得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城市景观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与其设计相关的国家规范在近年来陆续更新版本,并新增了若干条文规定,因此导致部分已出版的相关书籍和教材的内容与现行规范不符,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会对获得的理论知识的更替出现混淆。尤其在理论结合设计实践方面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设计进程无法有效推进的现象。

另外对该课程授课对象进行的相关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理论教学的信息含量较大,尤其在理论课时较为集中的阶段,同学们全面深入掌握及灵活运用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因此,多数学生也更希望教师能够提供一些多样化教学资源,适当增加一些随堂讨论与即兴互动环节,便于学生展开有效的主动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城市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