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视域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秦桂芬 黄昕莹 任兆昌

新农科视域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0

摘  要:为促进农林院校发展,国家提出新农科的发展理念,思政课作为农林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必须适用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新农科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边疆院校与新农科的双重特点,在思政课教学模式上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使思政课在新农科教育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农科;思政课;互联网+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09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new agri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must be applicab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 provide spiritual power and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mbining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frontier colleges and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explores a hybrid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ly arouses students' enthusias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and mak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Keywords: new agri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rnet + mixed teaching; development trend; implementation path

2019年全国涉农高校达成共识,要求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2021年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加强新农科建设必须首先抓好涉农专业学生的耕读教育、抓好学科交叉融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抓好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时代对农科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创新新农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跨越学科界限重塑新农科人才视野、思维和知识架构,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技能是农林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但是理想信念坚定却需要思政课的深度介入,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新时代对年轻人的期盼和要求。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新农科人才的培养学校之一,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互动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断创新边疆民族地区教学模式,通过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示范团队等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使思政课在新农科教育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一、从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农林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应在促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时代新要求的变化,农林院校面对一系列由互联网引发的危机。互联网时代教学平台的兴起,使各高校的教学都处于公众瞩目之下,教学内容和能力水平一目了然。

(一)技术理性:客观认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变革,使互联网平台为思政课服务,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1世纪是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大数据时代,与之相伴随的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使用范围上的不断普及和使用功能上的不断升级。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各种资讯集中在一起,利用搜索引擎或是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大学生群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以云南农业大学大一思政课堂调研为例,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也接近90%。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师生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面对互联网存在的客观性及它带来的便利性,教育部门意识到“在线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使学校和课堂变得更为开放”[1]。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教育信息网络化”的概念,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进一步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在2025年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互联网+”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引领下,各种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实践理性:思政课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引领学生系统理解思政课的时代意义,增强农林院校学生的专业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原本属于第一产业的农业,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全面升级成为一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行业”[3]。21世纪农业领域需要更多中高端人才,以服务农业为特色的高等农林院校也必然承载新的历史使命。新农科的意义在于“转变以往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契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农科建设”[4]。农林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与时俱进建设新农科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传统的思政课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任课教师给予的信息,对思政课的参与度不高,学习较为机械。新农科时代学科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专业课中要贯穿思政知识,思政课中要穿插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学生不能拘泥于课堂学习。以往农林院校注重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缺少文科教育氛围,使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敷衍式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无法深入理解思政课的时代意义,所以传统农科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农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混合式教学则弥补了课堂知识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来源,突破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学科专业空间。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三农领域发生的新变革,并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科体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心”与“边缘”的互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人类学家施坚雅曾提出“中心-边缘”的理论,他指出中国各区域因为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中心”在社会发展上掌握主动性,而 “边缘”则被动接受“中心”施加的发展模式。施坚雅的著作从问世至今已有多半个世纪,他侧重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似乎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毫无关联,但从中心与边缘的结构分析来看,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教师引导课堂发展的方向,学生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的灌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教师是“中心”,而学生是“边缘”。传统教学模式中,“中心”与“边缘”具有不可逆性,作为客体的“边缘”参与度不够,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云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在借鉴国内各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实施教学改革:首先找准定位,即新时代“边疆、农科、乡村振兴”;其次整合学院教学、科研资源,利用学校技术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一)重构教学模式,翻转“中心”与“边缘”角色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后,根据边疆地区高校农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重构教学模式,每一门课程都设置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课时设置见表1。

为了体现线上、线下协同学习的重要性,对思政课的期末总评成绩也进行了改革,各部分成绩所占比重见表2。

1.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设置60学时,在这60个学时里,任课教师将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实现“中心”与“边缘”角色的互换。

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内容体系必须完整呈现给学生。期末卷面占比40%,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堂讲授部分,要求任课教师立足教材,梳理理论知识。课堂互动和考勤成绩占比20%,这一部分成绩也在课堂授课环节完成。

(1)开学第一堂课任课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详细讲解,告知学生学时分配比例、需完成的学习任务、期末总评成绩组成方式。

(2)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设组长一名,组长担任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3)讲授新的章节内容之前,先由组长收集同学们的意见,询问同学们感兴趣的议题,或是需要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拓展。任课教师整合各小组的意见,选择议题,然后将议题反馈给各小组。

(4)最后就是课堂授课环节,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议题导入本章内容,讲解自己的观点,此时以教师为主体,起到中心引领作用;教师讲解结束后,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驳,这个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由“边缘”换到“中心”。

2. 网络学习

云南农业大学思政课网络学习部分在智慧树教学平台上完成,每学期设置12学时的网络学习时间,采用教师搭建课程门户,引导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参加网络考试的方式,网络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1)教师在开学两周之内搭建课程门户,导入学生名单,通过云农考勤发布信息给选课的学生,学生上网确认班级信息。

(2)智慧树平台分班完成之后,教师上传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包含教材上的章节内容、教师整理的专题讲解、相关马列原著、党的创新理论及相关的视频资料。

(3)学生登录学校智慧树平台学习相关文献,观看视频资料。为防止学生流于形式,教师会事先在智慧树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布置作业,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确保上传至智慧树平台。作业则是以论述题或是小论文的方式展现。国家提出新农科的概念后,每学期教师都会通过作业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新农科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就乡村振兴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每学期设置两次网络考试,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

(二)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精英教学团队引领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壮大,加强教师合作,形成团队合力尤为重要。为了凸显教师专业背景、特长,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优势,体现年轻教师的创新力优势,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遵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际情况,于2019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教师课程示范团队,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基础、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科教学质量保障示范团队体系,通过教学、科研、比赛和宣讲统一推进加强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