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金钥匙” 智开高效门
作者: 任婧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关键途径之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由此一来,才能推进高效的课堂探究。教师要利用好提问这一门艺术,以此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基于教材和学情,围绕教学目的设计问题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应当基于教材和学情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与此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循序渐进、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获取知识,逐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教师可以围绕教材设计不同的问题。一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二是“从哪些特征可以体现出他的‘善变’呢?”三是“虽然主人公比较‘善变’,但却有一点未变,是什么没有变呢?”四是“他一变再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五是“作者塑造这个主人公角色是为什么呢?”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由浅至深地思考,对整篇文章有重点地阅读,进而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快速抓住故事的核心,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设计高效的提问,围绕教材展开一系列的递进问题,在提问的环节问“有用”的问题,避免课堂提问过于随意。
二、设计梯度式问题,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
由于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层次不同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设计提问内容要有梯度,选择合适的对象回答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与其水平匹配的问题,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较难的问题,针对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设计中等难度的问题,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设置适当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反复分析课文内容,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记忆。在通读本文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问题。一是“被人嘲笑的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二是“文中什么地方是在写人笑的,这些人为什么笑?为什么在故事中贯穿人物的笑?”三是“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男孩‘我’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四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上述问题有难度适中的,也有需要学生深思的,教师在提问时全面地设置问题,能够在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优等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不会打消其他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开展严格的思维训练。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是否要提问,以及在什么时候提问效果最好。教师提问的意义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因此,在提问时要选择重要的节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深化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开阔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格列佛游记》时,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问题:你感觉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在提问后适当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耐心,等到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再进行下一次提问,避免学生因急迫的气氛而紧张,学生如果支支吾吾无法作答,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启发,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基于此,再提出其他内容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言论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来自语文的魅力,主动探索语文知识,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设计疏导性问题,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时常面临很多突发情况,教师在提问时要保持灵活,及时观察课堂教学是否发生变化,再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要紧密围绕着实际教学,不能不顾实际依旧按照设计的问题发问。教师提问时若有学生无法给出答案,不要一味地等待或追问,要适当地进行疏导性提问,面对突然的变化及时调整提问策略。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当讲到奥楚蔑洛夫的行为描写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应问题:“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行为,你能看出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一时难以作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行为中找出几个细节:“脱下大衣,要处理小狗,穿上大衣,夸赞小狗。”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不同细节进行提问:“这些行为细节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细致分析,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解答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疏导,对其一步步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同时加强学生对文中细节的观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教学实际,设计高效的提问,不断优化自身的提问水平,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基于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提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利用问题这一把“金钥匙”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抓住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学习中充满动力。
(作者单位:济宁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