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示课的意义探究

作者: 曹少兵 孔庆梅

关于展示课的意义探究0

展示课即教师所指的“公开课”。现阶段,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之相适应的课例被不断开发出来。借助网络平台,更多类型、形式的展示课也在不断涌现。教师获得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信息来源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新课标的落地生根。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也慢慢浮现出来。

一、重形式、轻内涵,过分追求课堂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各地、各学科呈“百家争鸣”态势,不断创新和开发出新型的教学形式、方法。如此,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一切形式和方法存在,都应立足于更高效课堂的实现,便于教师授课,利于学生学习。目前,部分教师和团队在展示课的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兴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了其在现实课堂的适用性的现象。一件件高端设备的展示,一种种夺目技术的呈现,让执教教师忙得不亦乐乎,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后,去追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时,学生记忆最深的却是那些吸引眼球的设备和技术,对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反而一知半解。

观课教师虽然感触良多,赞叹于教育教学水平的突飞猛进,但与现实课堂相联系时,却发现这一切与课堂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想要在日常教学中呈现,难之又难。

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较好体现

在课例展示中,学生可发挥的空间极为有限;多数时间,教师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将缰绳牢牢握在手中,一刻不敢松懈地牵着学生前行。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环节,呈现流畅的课堂效果,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指向性太强,缺乏启发性,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极为有限。更有甚者,已在课前向学生明确了问题答案。一堂课下来,虽然教师提出了不少问题,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真正有价值的却寥寥无几,更无从谈及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被牵引,而非被引导;成为了衬托教师这一主角的群演,也更谈不上主体地位的体现了。

三、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为展示而展示的现象

当前,解读新课标,落实新课标具有极高的热度。各地、各学科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作课堂教学的开发和重组。各种活动的开展,有的是为完成任务,有的是自发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但潜下心研究的少,注重形式宣传的多。活动的开展背离了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点。只因要有这项活动而去开展这项活动,难有显著的成效。

密集却难以有质量保障的课例展示活动,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却收效甚微。期间,还要作各种记录、写各式心得。过多地消耗精力,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表面上在走新路,实质上还是老一套

课例中有新课标的影子,但多是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作机械的加法。不管是“学习任务群”,还是“项目化学习”,都只停留在“我们知道它了”“这堂课有”的状态,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去或留对本堂课都无关紧要。

授课教师及其团队,在未完全领悟相关内容,未作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强行把新课标思想,硬加于课堂教学中,看似是在积极落实新课标,实则是用新瓶来装旧酒。关键性的东西改变不大或未作改变,也就无从谈起落实新课标、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核心素养了。

五、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课堂生成性差

展示课例多为团队设计,任课教师作为展示者,存在“背课”现象。教学过程中大到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过渡,小到对学生的评价都已进行了设计;无法根据课堂实际情境,生成新的东西。任课教师不敢任由学生自由探索,害怕学生提出圈外的问题。上课成了“演课”。所以,多数时候,在展示课上,看到的不是一位活生生的教师,反倒觉得那是一具提线木偶。

这样的课堂,任课教师的能力虽有提升,但也是有限的。现实课堂的变化是多样的,学生的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这种能力需要有目的的培养。但在展示课中,这种能力却在有意无意间被扼制。

展示课设置的初衷是好的,它能够为教师提供优秀案例,能够规范教学行为,能够传播新兴教育教学思想。要想发挥展示课的真正作用,需要活动组织者端正姿态,为提升教学水平而展示,为促进教师发展而展示;需要课例设计者潜心研究,带着成熟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去展示,这样才能真正回答“展示课为什么而展示”这一问题。

(作者单位:邹城市中心店镇付庄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