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文化和美育的结合

作者: 杨艳平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既有着丰富的文化魅力,又承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美育教育这一策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从而进一步丰盈美术课堂,反推美育教育的发展。因此,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美育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提高课堂质量、弘扬民族文化的康庄大道。

一、民族文化在美育中的独特价值

(一)文化认同与自信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通过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笔者所在学校假期时组织学生参观了民族博物馆,学生游览文物,看到陶器通体呈现青绿色调,瓶口宽阔,瓶颈细长,瓶身圆润,线条流畅优美,感到非常震撼。瓶身上绘有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色彩鲜艳而不失古朴,学生那放光的眼神里像是窥见了历史的繁荣,兴奋的面孔丝毫不掩盖对艺术的热爱和民族的自豪感。

(二)独特的审美体验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审美观念和风格特点。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美育中,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于传统美育的审美体验。像蒙古族拥有着传统的民族文化,长袍、短靴等服饰艳丽,奶茶、手把肉饮食独特,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摔跤、射箭更是节日中重要的娱乐项目。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诠释着蒙古族的特色和蒙古人的豪放、热情。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保持民族特色和独立性的关键。学校特别重视对美育的培养,定期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向学生传授剪纸手艺。剪刀在艺人的手中犹如魔杖,精湛的技艺弹指间将普通的纸张变成了艺术品。无论是花鸟鱼虫、人物风景,还是神话传说、民俗风情,都能在剪纸中得到生动的呈现。这些图案精细而富有神韵,线条流畅而不失力度,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艺人的用心和执着。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美育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民族文化与美育结合的策略

(一)纳入美育课程

学校将民族文化纳入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如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等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动作,感受音乐节奏,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节日期间,学校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并由学生参与展览的策划和布置,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展品的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又提升了审美水平,同时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指导

加强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将民族文化融入美育教学的能力,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学校邀请民族音乐专家开展讲座,介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然后授教于学生。

三、民族文化对美育的意义

(一)提升民族文化修养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同地域有各自的特色风格,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众多:剪纸、刺绣、印染等艺术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化,地道的风土人情,同时传颂着人生信仰。学生通过观察艺术品的外观,赏析古人精湛的工艺,了解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以此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开拓学生眼界

民族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开阔学生眼界。学生通过参与民族文化旅游,亲身体验民族风俗、观赏民族艺术表演,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上学期,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城,学生热情高涨,体验丰富。在玩中积累了多元化、丰富性的创作材料,激发了自身的创作灵感,是一次美育教育的盛宴。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校本课程、地方特色等,多渠道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拓展视野、开拓思路。

民族文化与美育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汶上县郭楼镇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