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
作者: 张静 路遥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概念,提高学习兴趣。教育者应重新审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路径,探索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如学习完“图形面积”后,学生回家判断自家花坛或菜地的形状,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面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劳动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融入劳动教育,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教学完“分类与整理”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干净整洁的房间、脏乱无章的房间,鼓励学生放学后整理自己的房间,将物品进行分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如教学完“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查阅制作饮料的配方比例,亲手为家长制作一杯健康、美味的饮料,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促进其情感、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与规划劳动教育任务
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定劳动教育任务。要实现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的内在结合,教师应考虑如何将数学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如教学完“时间的计算”后,学生调查并制作家长做家务的时间表,计算出做饭需要多长时间、洗衣服需要多长时间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主动承担家务的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任务的实施步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要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捕捉有效资源,强化自身素养。
(二)创建劳动教育的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如在班级内开展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时,教师亲自展示如何使用工具、如何解决问题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劳动故事分享会,邀请家长或社区成员讲述自己工作中的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要让劳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劳动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配备必要的数学工具和劳动工具,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完成的劳动任务的质量来进行评分,如计算的准确性、设计作品的美观性等。
(三)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实践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时,采用讲授法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通过讲授法介绍计算公式和基本概念,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测量教室或校园内的不同区域,并计算这些区域的面积。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学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市场调查,要求他们记录并分析不同食品的价格,计算出最经济实惠的购买方案。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利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具体的情境中学到实用的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与数学相关的劳动案例如,城市规划中的几何应用、建筑设计中的比例计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数学问题。
(四)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
校内劳动实践。校内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校外劳动实践。校外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环境。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建筑工地,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让学生估算建筑物的体积、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等。
家庭劳动实践。通过家庭劳动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家庭预算管理,如计划家庭一周的开销、计算购物时的优惠等。
新课标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