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抓住幼儿兴趣,合理规划并灵活调整室内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游戏活动需要,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沉迷于电子设备,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运动锻炼的机会,不愿与他人交往。骑行游戏作为户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幼儿放飞自我,促进幼儿互相交流,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一、教师如何设计幼儿骑行游戏
在设计幼儿骑行游戏的内容和空间选择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教育性。首先,选择合适的场地是至关重要的,应优先考虑舒适、安全、方便和益智的游戏设施。合理划分场地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活动的有序进行,还能避免因拥挤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复杂性、可接受性、互动性和探索性,以满足幼儿的需要。通过开启混龄游戏模式和创设丰富多样的场地,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还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骑行游戏对幼儿的大肌肉发展、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调整,激发幼儿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应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骑行游戏环境。骑行游戏环境是对幼儿游戏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骑行游戏环境包含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物理环境是幼儿游戏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准备;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参与游戏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创建的互动交往氛围。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亲密、信任的情感关系,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关心幼儿参与游戏的状态和反应,鼓励幼儿倾诉心事,认真倾听幼儿想法,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合作。
二、骑行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骑行游戏作为架起幼儿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能够使幼儿在参与集体游戏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而且也能使幼儿在交流、分享、互助、合作中实现社会性的良好发展。骑行游戏在增强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的平衡性、协调性及灵活性的同时,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成为有效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方法和媒介。幼儿除了掌握骑行的平衡技巧外,还可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分享、等待、交流等社会交往技巧。
健康领域中的骑行游戏与社会领域中的交往能力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幼儿的交往能力建立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上,继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户外游戏时间,幼儿都会根据自我的喜好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骑行游戏,争先恐后地“争抢”自己中意的小车。在此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分享合作能力。
在骑车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下肢肌力以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耐力。“大带小乐在‘骑’中”在骑行游戏中通过大班带动小班的方式,引导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而且在骑行的过程中,幼儿能按照骑车路线骑行,会在马路上正确行驶,遵守交通规则。骑行游戏作为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规则遵守和同伴间的互动,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协商和合作,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教师在幼儿骑行游戏中的主要职责
一是教师在组建合作性骑行游戏的小组时,需要关注幼儿自身因素(性别、幼儿的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幼儿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的差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在关注幼儿骑行游戏时,发现幼儿会自主性地根据性别、健康状况、情绪状态、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组别,从而形成性格特点、认知结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上各有不同的合作小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能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游戏环境。
二是教师应及时观察路况与幼儿情绪,随机指导教师要在视野开阔的位置,有利于巡视指导。如在骑行区,教师让幼儿自由骑行,发现幼儿没有规则的路线和停车区,现场有些混乱,此时教师需要及时设置路标和警示牌,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观看混乱场面的视频,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教师在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及时介入处理突发情况。幼儿园骑车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但是教师恰当、适时地介入引导,可以为骑行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保驾护航。
骑行游戏既给幼儿提供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空间,又为幼儿运动安全、分享到运动的愉悦感的前提下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使幼儿充分体验到自主游戏的乐趣及骑行运动的愉悦,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户外游戏的价值。
(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