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校本课程对美育课堂的唤醒与渗透
作者: 李颖伟宁津县棠湖小学毗邻康宁湖文化主题公园,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在清清湖水的不断滋养下,学生茁壮成长。校园里静水流深的棠湖,曲径通幽的海棠林,处处弥散着宁津古老文化的涵养与风韵。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棠湖师生在学与教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寻生态化的魅力和谐课堂。
一、学与会学,美育课堂与学会学习和谐并行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美在和谐。”“学会学习”课程在学校的开展和实施,为不断挖掘适合小学生习惯养成和方法指导的课程优质资源提供了肥沃土壤,各学科都在尝试找寻与之融合的切入点。笔者结合自身美术教学实际,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打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的界限,把美术与相关学科(语文、思品、音乐、英语、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等)有机地结合,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学会学习课程有效融合。
一切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鉴赏,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美术语言。而常用的美术语言,主要有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语汇,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些专业的美术术语,也很难用语言表达。笔者尝试运用“学会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表现语言进行合理的运用,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美的教育与学习的教育在美育课堂上美丽并行。
二、举一反三,美术表达与学习发展和谐共生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焕发美术课堂生命力的催化剂,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美术课上如何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具备图像识读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复杂的美术语言是所有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学习发展的规律,不断鼓励、肯定,使他的创作与表达不断被激发,形成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审美表达。
例如,“学会学习”校本课程一年级下册“自信表达我能行”一课,对小学低段美术课堂的指导和帮助很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而自信的表达展现在学生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更是一种美和魅力。
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让这一次的表达成为下一个展示的铺路石。
例如,笔者在教学“生活中的线条”一课时,学生刚开始看到视频中的烟花,特别兴奋,四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是非常积极踊跃的,所以笔者选择教材中学生最喜欢的烟花,先用语言表达它的特点,再用美术语言展现,从形状、色彩、点线面规律等,学生从示范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尝试进行表达和表现,笔者也会及时鼓励:“老师真高兴,你第二次勇敢地举手并站起来回答问题,请大胆地说出你看到的烟花是什么样子的!”在鼓励自信和审美学生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课堂上,教师采用评价方式为审美评价,用正向的、鼓励式的、审美式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创造更多让学生主动参与表达的机会,对低年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笔者会把学生的快乐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有趣的课堂形式,如动手制作动画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的感受被激发、被唤醒、被鼓舞,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作状态得到自由的发挥;使他的审美表现,更淋漓尽致的展示;使他的构思和创造,得到鼓励和培养。
三、以点拓面,学习探索与美术发现和谐相伴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学习、探索、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发现美,使学生对作品中所表达美的主题、美的认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和美术发现,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目的。
例如,“清楚表达我自己”是“学会学习”校本课程三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针对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内容不明、条理不清等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想说、会说、爱说,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合三年级美术教材中“黑与白”一课,笔者认为该课虽然在美术表现领域属于视觉对比较强的一课,但学生却不容易用语言明确表达感受。笔者结合学会学习关于本科内容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地表达对黑白对比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激发者、督促者、鼓励者、服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同行者。要引导学生明确思路,在鉴赏作品和创作作品的时候,首先,从作品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品表达感情。其次,从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分析,在介绍时条理清晰,难易适中,深入浅出。最后,在欣赏评述作品时结合作品中运用的美术语言,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而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以真育人,自我唤醒与创意体验和谐融合
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生命感、价值感、美感。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努力让美育教学迸发出绚丽多彩的魅力光芒,推动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成长、创新发展,使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命发展场。美术创意实践能唤醒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真切情感体验,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课堂,向社会和生活开放,学生会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自然与生活之美,通过选材构思、创作、展示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自己灵感创意的来源,为美术创作和表现提供充足的素材。
例如,三年级美术教材中“星空的联想”一课,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善于发散思维,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表达能力和表现技巧发展还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欣赏名画和展示大师作品的方法途径入手,启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星空的联想,拓展创作的思路,通过尝试运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和技法引发共鸣,创设星空的生活情境。以大师梵高的作品《星月夜》的赏析和临摹,体会大师心中和画笔下的星空,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态课堂氛围。结合学会学习的方法指导,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入手,引导学生条理清晰的表达。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太空表现在画面上以后,课堂上美术作品的展评方式,采用“你说我画”的游戏进行,先找学生代表和教师互动,学生阐述自己画面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还原画面,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互动和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默契,教师及时指导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接下来,进行同桌间“你说我画”的互动,让所有学生行动起来,同桌之间你说我画。明确分工,一人描述、一人绘画,可通过询问交流,学生很享受这种交流的氛围,实现对美的自我唤醒。
五、以美塑人,突破创新与审美传达和谐生长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天才”,教师要善于发现、激活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感受到触及心灵深处的内心愉悦,使学生产生主动创新、创作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生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使课堂充满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成长。学生自然会体验到创作的自由和展示的乐趣,从而打开一扇创造的艺术之门,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审美的表现,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最终目的。
在美育课堂与学会学习的渗透与融合中,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尝试去唤醒潜伏在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学习的渴望,这条探索之路已经启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县域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批准号:2021DZ06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津县棠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