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李肖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立德树人基础的课程思政建设无疑成为特点。初中语文是本学段课程体系中颇具人文属性和成分容量的“骨干课程”,天生就有着开展思政渗透的优势条件。据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务必着眼于新课程改革的要义和目标,积极推进立德树人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渗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

教师要在课程的知识传统活动中完成立德树人思维的有机体现,一方面根据课程及学生普遍具有的认知能力、趣味取向等剖析、整合、提炼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立足思政教育促进语文课程教学项目的能动优化,用双轨道的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渗透。

例如,在进行《往事依依》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围绕“‘我’的老师这一角色的文学形象”这一课题做“文章”,一方面依托典型例句分析作者通过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我”的老师的手法,另一方面从老师带领“我”吟诵辛弃疾的词等具体行为中分析其可贵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立德树人课堂构建工作中要精心选择、设计对应的课堂组织形式,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成果的应用意识、能力,增加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基点。

例如,在进行《答谢中书书》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几个“剧组”,基于课文内容和合理想象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并完成课本剧的表演活动,让他们以“沉浸其中”的方式深刻感受作业蕴含在课文中的主题情怀。

三、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

教师要在立德树人课堂构建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执行力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拥有表述个人看法的机会、窗口;另一方面也要以科学的方法协助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为他们自主意识的产生、发展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开方便之门。

例如,在教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成不同的小组就“如何看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句话”开展思考、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以及日常生活案例思考,号召学生在小组范围内模仿庄子与惠子,进行一场小规模的“辩论赛”,激发学生的自信意识、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在立德树人课堂构建活动中同步增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力度,同时对标“语文素质提升”和“道德素养优化”建立、健全相应的生本评价标准,推动工作活动的向好开展。

例如,对某个阶段的综合测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技法记忆、应用效果,同时更要将学生的课堂仪态、互动情况、日常表现等纳入到评价框架当中。此外,教师还要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反馈评价等较为新颖的评价方式,以此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独立人格得到更好的塑造。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推动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引导学生实现课程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为日后更高阶段的成长及初中教育工作的融合性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汶上县第五实验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