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

作者: 刘金星

摘要:文章论述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强调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并探讨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实践路径,包括党建引领,打造书院制育人格局;“双院协同”,构建立体化育人生态环境;“五育”并举,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等等。

关键词:书院制;高校;育人模式

书院制育人模式,既继承了部分中国古代书院“师徒制”的传统,又在管理和运作模式上参考了西方书院制的精华,并融合了“自选专业”“学分制”“大类招生”等现代教育理念。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与优势,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应用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

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设立跨学科交流平台,如跨学科研讨班、联合科研项目以及多学科导师团队等形式,推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深度交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其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方法论,还促使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训练创新性思维,培养其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与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书院制常利用跨学科的联合项目,如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推动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互动协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强化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

书院制通过小班化教学、全程导师制以及社区化的住宿管理等机制,为师生之间的频繁接触和深度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能给予每个学生更为充分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提高创造性思维;在全程导师制度下,每个学生在入学时便会配备一个或多个导师,负责学生的个人成长、职业规划和心理支持等方面,使得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社区化的住宿管理中,师生同处于一个相对紧密的生活环境中,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相处壁垒,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与信任。

(三)注重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潜能

书院制的育人模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常设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和实践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书院制的实践项目通常结合社会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锻炼批判性思维,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如此,书院制通过设立不同主题的研讨班、创新工作坊和文化艺术活动,能培养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索能力。此外,书院制还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组织社会服务项目和公益活动,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术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识教育学院制和住宿学院制是最为典型的两种表现形式。例如,复旦大学设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通识教育书院,形成融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将本科生整体纳入八大书院,书院与专业学院并行,形成了全员住宿式书院制。然而,尽管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问题和挑战。在个别高校,书院之间的经费、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的教育体验和成长机会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同时,由于书院活动和管理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激励机制,师生在书院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不相同,也可能影响书院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实践路径

龙山书院成立于2018年6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秉持将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和现代大学理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全力打造红色、人文、和谐、奋进的新型大学书院。以其为例可以进一步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实践路径。下面,笔者深入剖析龙山书院的育人模式。

(一)党建引领的育人格局

龙山书院将党建引领作为构建书院育人格局的核心策略。在龙山书院内部,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和党性修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龙山书院依托党建引领,设立“红色文化传承中心”育人平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龙山书院还与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学习,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在党建引领框架下,龙山书院积极探索“红色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农村支教、环境保护等,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集组织建设、文化传承、导师指导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育人格局,提升了龙山书院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了龙山书院的育人特色与优势。

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成效,龙山书院未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深化党建与专业教育融合,继续丰富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承中心”育人平台的功能;加大对“红色项目”实践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师生共建机制;总结和推广龙山书院在党建引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做法,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出版案例集等方式,与其他高校和机构分享经验,共同推动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发展。

(二)“双院协同”的育人生态

龙山书院的“双院协同”育人生态是通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龙山书院的紧密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成长支持。在该体系中,龙山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德育和素质教育,学院则专注于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龙山书院与学院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讨论学生培养的整体方向与策略。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学术需求,龙山书院则配合学术需求开设相应的讲座。例如,针对工科类专业学生,龙山书院定期组织科技创新讲座、专业竞赛分享会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科研潜力。在学生的生活与人格培养方面,龙山书院注重德育与文化教育的实施,学院则为龙山书院提供专业支持。例如,龙山书院举办传统文化节、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时,学院的专家教授常会参与并提供专业意见。通过“双院协同”,学生既能在学术上得到学院的支持,又能在生活和德育上获得书院的指导,形成全方位育人生态。未来,在学术方面,龙山书院可与学院合作创建“跨学科创新基地”,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开展前沿研究。

(三)“五育”并举的育人课程

龙山书院致力于构建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在德育方面,龙山书院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智育方面,龙山书院整合学术资源,设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人工智能基础”“大气科学与环境保护”,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体育方面,龙山书院开设体育素养课程,并定期组织龙山运动会、趣味运动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美育方面,龙山书院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音乐沙龙等活动,并开设书法、绘画、舞蹈等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劳动教育方面,龙山书院通过组织农场实践、社区服务和校园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确保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未来龙山书院可以根据不同学年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将通识课程按难度和深度进行分层设计:大一阶段侧重于基础性、广泛性的课程;大二、大三阶段逐步引入更具挑战性和专业性的通识课程;大四阶段设置高级通识课程或跨学科专题研究课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一体两翼”的育人体系

龙山书院实行“一体两翼”的育人体系,即以学术培养为主体,辅以人格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第一,在学术培养方面,龙山书院通过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和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同时,龙山书院设有“学术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术导师指导其学习规划和科研发展,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在人格培养方面,龙山书院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每学期,龙山书院组织系列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龙山书院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也不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其心理和情感状况,及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龙山书院还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茶艺和礼仪课程等,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第三,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龙山书院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例如,龙山书院与地方社区合作,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未来,龙山书院应进一步强化“一体两翼”的育人体系,加大对学生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更多的创新实验室和跨学科项目;增设心灵成长课程,并引入心理咨询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继续拓展与社会机构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学生的社会担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书院制育人模式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师生互动、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多元化手段,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龙山书院在党建引领“双院协同”“五育并举”和“一体两翼”等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充分展示了书院制的优势和特色。未来,各高校可继续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特色应用,不断深化育人体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蕖,朱大锋.应用技术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1).

[2]朱纹玉,蔡云龙,刘旭鹏.书院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科技风,2024(21).

[3]于明礼,徐治初.书院制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13).

[4]彭渤.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带团建育人模式研究[J].时代报告,2024(5).

[5]甄莎.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共生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6).

基金项目: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建课题“新时代书院制视域下党建引领朋辈榜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NXDDJ-ZC14。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龙山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