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作者: 李小燕摘要: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高职院校、家庭、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不同主体的育人功能,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联动、全方位渗透的就业能力培育模式,以此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教育
一、相关概念解析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能够获取一份工作并得以维持的能力,这也是针对就业能力概念的最早阐释。20世纪60年代后,学界对就业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开始增多,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其核心内涵得以广泛延伸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的总和。也有学者提出,就业能力指在校期间通过各项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本文借鉴以上研究成果,将就业能力概念界定为: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与实践锻炼,具备就业相关的能力素质,能够成功获得就业岗位,并在职场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能力具体可分为基础能力、求职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层面。基础能力指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求职能力指学生在毕业求职期成功获得一份工作所需具备的自我决策、语言表达、沟通技能等。发展能力指学生获取一份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良好职业发展所具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等各项能力的总和。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在对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个体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意识到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与自身匹配的职业类型,自我认知模糊不清。大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优先考虑薪资待遇,其次为个人晋升渠道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最后为专业是否对口。这些都是反映学生主观就业意愿的衡量因素,缺乏清晰合理的自我认知、专业认同度不高、就业地区可选范围小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就业及个人发展。
(二)就业育人主体功能发挥不够
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应是包括家、校、企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就业工作模式。但从当前来看,就高职院校层面来说,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就业指导处(校企合作处)、辅导员、班主任,育人主体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专任教师及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此外,家庭和企业在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父母相比学校更知晓孩子的个体特征,企业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期的考核人,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工作,与家庭、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做到就业教育主体的全覆盖。
(三)就业育人方法载体有待创新
现阶段高职学生就业教育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单一,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单纯针对大三毕业生开展,与其他年级学生无关,并且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就业课程零散,缺乏系统性。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从大一开始分模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讲授,但相对其他专业课、基础课而言,课程学时极为有限,且比较零散、单薄,缺乏对学生持久的影响力。三是看重就业率,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的一项衡量指标,是影响生源数量、质量和社会名气的参考因素,致使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关注就业数据而忽视就业质量。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一)能动性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能动性影响因素主要指学生个人层面,反映学生本人的职业素质,包括在校期间学习到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是学生专业素质的集中展现。针对高职学生求职时影响最大的因素展开调研,73%的学生选择专业知识,69%的学生选择实践技能。这足以说明学生专业素养是影响就业能力的一项关键因素。高职学生的择业动机与心理直接反映就业观念,46%的学生在择业中优先考虑薪资待遇,21%的学生优先考虑个人晋升空间,19%的学生考虑公司发展前景,仅有12%的学生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可见,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是影响就业的核心因素,大部分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过于看重薪资待遇,尚未意识到职业发展路径、专业对口度等因素的作用。
(二)潜在性影响因素
首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体制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并驾齐驱,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然而,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现阶段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就业指导大多集中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多采用理论讲授,缺乏针对面试、口头表达等一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其次,家庭择业观念的影响。“0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寄予很高期望,部分家长往往忽视孩子身心特点与兴趣爱好,单方面为孩子设定职业发展道路。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文化程度相对有限,未能在孩子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些因素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
最后,企业育人功能发挥不强。学生受学制的影响,大三为顶岗实习阶段,作为企业方,应针对岗位技能、素质要求、企业文化开展针对性培训指导,制订合理的岗位晋升通道,做到“人职匹配”,助力学生职业生涯长足、稳定地发展。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家庭或是社会的作用远远不够,高职院校需结合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影响因素,全方位助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凝聚全员协同育人合力
首先,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紧贴市场需求,与企业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联合国内外一流企业,以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有力抓手,将国内外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管理方法等内容创新性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各要素,更好满足企业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
其次,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及企业要以提升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组建由国家教学名师、技术能手、职业经理人、职教专家共同组成的培训队伍,融合企业优质培训资源与校园文化资源,采用指导学生实践、参与实践教学、携手教师参与技术服务项目等方式,打破制约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壁垒,帮助学生快速成长成才。
最后,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见面会、就业动员会、就业政策宣讲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当前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引导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校联合,共同助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全程育人高效衔接
首先,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与任务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在大一阶段,由于刚入学,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一知半解,缺乏清晰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因此,在这个阶段,高职院校应侧重专业认知、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培训与指导。
第二,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学制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大二学生,教师的就业指导可围绕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简历制作、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流程、面试与求职礼仪等内容进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处可以组织开展简历大赛、模拟求职面试、就业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实践性强的活动比赛,促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增强个人就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第三,在大三阶段,学生的教育管理已由学校主导变为校、企、生三方共同参与,高职院校需成立一支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管理教师、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多人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队伍,明确各自职责,加强有效配合,共同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契约精神和学校规章制度。高职院校与企业还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后期教育,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工作业务精益求精,高质量完成实习报告与工作总结。
(三)全方位育人有机联动
首先,围绕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利用好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依托思政课铸魂、专业课强技、就业课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及就业观,具备完备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操作技能,顺应就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高职院校可以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阶段性奋斗目标为动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其次,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优质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尤其是开展“订单班模式”“联合办班”“现代学徒制”等深层次合作,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创设平台,强化实践育人。高职院校要注重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我管理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增强个人自主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举办简历设计制作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类比赛,开展模拟面试、优秀校友大讲堂、工匠进校园、企业实地参观等实践类活动,丰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能力水平的多维平台。
“三全育人”理念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高职院校应从这一理念出发,探索“三全育人”理念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意蕴,多角度分析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各方因素,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丹.高职专科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与培养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3.
[2]季俊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3]狄苏.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职业,2016(20).
[4]魏彦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20(15).
[5]王瑞兰.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李庆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28).
基金项目:2024年度陕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ZX020。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