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杜卓彧

摘要: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展开研究,分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探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包括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搭建服务实践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旨在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素分为内在要素和外显要素两个部分。从内在要素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专业建设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上的有效性、师资队伍上的适应性、条件设施上的保障性、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性。从外显要素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能力。

(一)响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高职院校需要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教育教学活动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乡村经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二)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在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应该融入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以培养出既懂技术又善管理,既能扎根乡村又能引领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参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一)认识不到位,服务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尚不到位,未能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在推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导致服务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影响了服务内容、方式及效果,难以满足乡村的多元化需求。

(二)社会服务形式较为低级

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时,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等层面,缺乏深度参与,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链和价值链。低层次的服务形式不仅限制了高职院校服务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服务认可度不高

由于服务内容、方式及效果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加之宣传推广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成果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也削弱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四)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时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作不力,导致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激发教职工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和创造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体系视为重要任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一)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必须紧密围绕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工作,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对接。针对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农业相关专业的升级与改造,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与乡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实现精准对接;针对乡村旅游的兴起,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管理、乡村规划、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与乡村的旅游业、民宿业、文化产业等实现对接。例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积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农村地区推广智能农机设备的应用,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与乡村企业技师的双向互动。高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乡村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技术需求,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提升教学质量;或邀请乡村企业技师走进校园,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促进乡村企业技师技能水平的提升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到周边乡村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交流,让教师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以便将最新的行业实践融入课堂教学。

(二)搭建服务实践载体

高职院校应搭建虚拟仿真技术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作用,打破时空限制,为乡村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关键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应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具备的数据分析、评估功能,精准分析乡村发展需求,为乡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例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服务实践载体,通过搭建虚拟仿真技术智慧教育平台,为乡村提供先进的教育资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了多个线上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在线上模拟真实场景中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

高职院校应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围绕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聚焦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促进乡村产业间的互联互通。例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政府及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集中力量推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领域的发展。

(三)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需积极探索和实践,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乡村文化元素,通过举办乡村文化主题展览、讲座、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热情与动力。例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将黄梅戏、红安绣活、黄梅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教学环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学院通过走进景区开展红色研学、走进园区开展振兴研学、走进社区开展志愿研学、走进乡村开展劳动研学,将“行走的思政课”落实到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助推文化振兴。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是高职院校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关键所在。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双师型”教师还能凭借其行业洞察力,参与乡村规划、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直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鼓励现有教师深入乡村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其他院校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和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临沂科技职业学院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任教师30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69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占比75%,同时聘请了国家百千万人计划高端人才、专家教授100多人担任兼职教师。在此基础上,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坚持“理、实两手都要硬”的理念,要求现代农业系的教师“备课在田间,上课在课堂,实训在大地”,要求智能制造系的教师要到企业锻炼半年,去其他院校访学半年。正因如此,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一度高达83%。

(五)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制订一系列政策、流程和规范,确保教育资源和成果能够高效、有序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满足乡村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一套运作体系。要想完善社会服务机制,高职院校在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方面,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完善项目申报、审批、实施、评估等流程,确保服务项目高效、规范运行;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积极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建立紧密联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力。例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服务黄冈、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与市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同学校组成工作专班,并于2021年8月成立了黄冈乡村振兴学院,精准对接乡村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形成合力。通过服务乡村发展、搭建服务实践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社会服务机制等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陶济东.高职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H省“双高”建设学校的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

[2]雷东强,王瑜,杜程程.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2).

[3]翁玉燕.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实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

[4]江晟杰,蓝志福,陈建福,等.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案例研究:以科技特派员赋能嘉宝果提质增效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

[5]胡丽娜,孟莉,金明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

[6]王福荣,吴红阳,刘振华.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24(26).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GH23Y3062。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