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的整合路径探索

作者: 冯蕊

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的整合路径探索0

摘要:文章探讨将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相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学生普遍缺乏劳动实践经验与急救技能的现状,指出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作用,提出基于高校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的“理论+实践”整合模式,强调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优化课程设置和考核机制来增强教育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急救教育;大学生

一、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

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急救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急救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减少伤害,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应急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将在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系统化的急救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增强个人安全意识,还能为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现状

(一)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普及度分析

劳动教育的普及受到观念滞后和课程设计不足的影响,尽管部分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急救教育在多数高校中仅以选修课或短期培训的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融入常规课程体系,但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尤其是在非医学类高校中,急救教育的覆盖率较低,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普遍不足。劳动教育和急救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亟须通过政策引导和课程改革等手段,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高校和学生对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劳动教育与学术课程无关,急救教育仅仅是应急措施,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劳动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真实的劳动场景和体验;急救教育也以讲解为主,实践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急救技能。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评估,进而导致部分高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资源有限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互补性分析

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急救教育则强调在危急时刻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生命保护意识,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突发情况下的冷静判断力和果断行动力。劳动教育为急救教育提供实践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急救教育则为劳动教育注入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对生命与安全的认知。

(二)整合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层面看,现代教育学理论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教育内容跨学科、跨领域整合,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整合符合这一理念,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现实需求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和应急处置能力,而急救教育的实践性能够有效弥补劳动教育中实操能力的不足,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紧急情况,提高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整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能将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有机融合,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能力基础。

四、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的整合路径

(一)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理论+实践”的双重模式进行整合,具体步骤包括设定学期授课内容、确定学习时长及评价标准。在理论课程部分,每学期可设置36学时,其中18学时用于劳动教育,18学时用于急救教育。劳动教育模块将涵盖劳动基础知识、社会责任感、劳动法等内容,急救教育模块则包括基础急救技能、应急管理、生命救护理论等。授课形式将以讲座、案例分析、研讨等多样化方式进行,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参与感。

在实践课程部分,每学期将安排48个课时,学生通过模拟急救场景和劳动场景,进行操作训练和团队合作。学生将参与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创伤处理等急救技能的现场演练,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开展农事体验、工厂参观、社区服务等多样化实践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有效应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所有课程的设计均需设置考核机制,采用实操考核和笔试结合的形式,考核标准量化为具体数据。例如,在实践课程中,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操作训练,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胸外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学分应按照教育部规定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学年劳动教育和急救教育各占3个学分,学生必须完成全部课程内容才能获得学分。

(二)实践教学在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中的应用

高校需专门建立实践基地,或与社区、医院、工厂等外部单位合作,确保学生能够定期进行劳动和急救的实际操作。高校设立校园急救站和劳动体验区,让学生可以在非上课时间自行训练,并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在实践内容设计方面,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实践部分应包括四大模块:应急急救技能操作、团队协作劳动任务、突发事件应对模拟和社会公益劳动。其中,应急急救技能操作模块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创伤急救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在急救模拟器上完成操作,每次训练需完成4次模拟急救过程,单次训练时间为30分钟。团队协作劳动任务模块则设计为户外劳动项目,如园艺维护、环境清洁等,学生需完成每月累计8小时的劳动任务。突发事件应对模拟模块以校园突发安全事故为背景,模拟紧急疏散、医疗救援等场景,学生必须参与实景演练,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演练任务。在社会公益劳动模块方面,高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急救知识宣讲等活动,确保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高校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与设备支持,购置急救模拟器材、劳动工具等必需设备,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与课程监督。据统计,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急救实践基地,每年大约需投入30万元用于设备采购和维护,其中急救模拟器每台成本约8万元,急救工具包每套费用约500元,预计每100名学生需配备一套工具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主要用于场地维护和劳动工具的更新,每年预算约为10万元。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并不断通过实践提升劳动能力和急救技能。高校需要严格执行时间安排和任务标准,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内完成至少120小时的实践课程。这种高强度的实践训练,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表1为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课程资源配置及预算。

五、大学生劳动与急救教育整合的实践经验

(一)国内高校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的典型案例

清华大学在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8年起,清华大学启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计划”,将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作为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和急救培训中心,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双轨教学模式。每学年为学生安排80课时,其中40课时用于理论教学,40课时用于实践训练,涵盖校园环境维护、社区服务、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内容。为确保教学效果,清华大学投资500万元建设急救实践中心,配备了50台每台价值20万元的高级急救模拟人,并安排学生参与红十字会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实地实习。清华大学还实施了严格的考核机制,要求学生完成至少5次模拟训练并达标,通过理论与实践考核才能获得学分。

(二)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的先进模式与启示

清华大学劳动与急救教育整合的实践模式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课程设计上,清华大学通过设置每学年80个课时的教学计划,有效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与急救技能。清华大学还通过500万元的设施投资,使急救训练的设备和场地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合作实践机制的建立也是整合教育成功的关键,清华大学通过与红十字会等外部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急救实习机会,使其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技能,增强学习效果。

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整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应急处置能力。国内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模板。未来,高校应继续完善劳动教育与急救教育的整合机制,提升课程系统性和实践效果,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君,夏立平.急先锋视域下高职“先锋榜样与急救技能”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护理学报,2024(16).

[2]丁美红,周涛,王春燕.推进校园急救试点教育的探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

[3]刘明连,陈永玲,王尉.护士学校开展急救公益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4(12).

[4]罗雯雯,曾芹.中小学开展急救教育的意义、困境及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24(12).

基金项目:2024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急救教育与劳动教育耦合发展研究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XKT167。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