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作者: 金晶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针对中学生厌学心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三个核心维度,细致剖析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并从构建心理咨询室、组织家庭沟通工作坊、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探索一套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旨在有效应对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成因,助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重新点燃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全方位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中学生厌学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动力与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易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目标设定训练、积极心理学干预等策略,能帮助中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不局限于分数,而是自我成长和实现价值的过程。通过设定短期与长期目标,中学生可以逐步体验到达成目标的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鼓励中学生探索个人兴趣,将兴趣融入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组织兴趣小组、职业探索活动等,中学生能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提高情绪调节与应对能力

厌学情绪往往伴随着焦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教师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长远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授情绪识别与管理技巧,帮助中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保持冷静,同时提升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强调建立支持系统,包括同伴互助、家庭沟通等,让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渠道寻求帮助,感受到归属感,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三)促进自我认知与成长

厌学心理往往源于中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清晰,对未来的不确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心理测评工具等,引导中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兴趣偏好及潜能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也鼓励中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这些实践,中学生能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自我激励,为未来的学业和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学习任务繁重,考试竞争激烈

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繁重,课程安排紧密,加之频繁的考试和排名压力,使得部分中学生难以承受。在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还需应对各种考试技巧,导致学习变得机械而枯燥。考试竞争激烈,尤其是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的选拔压力,中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产生焦虑、疲惫和逃避心理。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失去原有的乐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家庭氛围不和谐,期望值过高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氛围不和谐,如父母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对学习的态度。此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名校,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当孩子的成绩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时,可能会感到自责、挫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家庭的不支持和过高的期望,中学生在学习上会感到孤立无援,缺乏前进的动力,从而加剧厌学心理的形成。

(三)缺乏自信,自身学习兴趣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的形成阶段,缺乏自信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果缺乏足够的自我肯定,中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从而放弃努力,产生厌学情绪。此外,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是影响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如果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或者认为学习内容与个人目标无关,就很难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由于缺乏兴趣和动力驱动,中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且低效,容易产生厌倦感,进而形成厌学心理。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设立心理咨询室,教授中学生减压与放松技巧

学业压力、缺乏动机、教育环境问题、社交问题、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因素都可能引发中学生的厌学情绪。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学校需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设立心理咨询室教授中学生减压与放松技巧是重要的一条。金陵中学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成立心育课题组,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环境,让中学生能在这里倾诉内心的困惑和焦虑。

一是专业心理辅导。金陵中学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精准地识别中学生的负面情绪。通过一对一的咨询,心理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等专业技巧,引导中学生正视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心理咨询室环境温馨、私密,配备舒适的座椅和柔和的灯光,营造放松氛围,同时咨询室内设有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和软件,以便准确评估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中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逐步调整心态,找回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许多中学生在经过专业辅导后,不仅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学习效率和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开展减压与放松技巧培训。为缓解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金陵中学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减压与放松技巧培训。一方面,金陵中学设计系统化的培训课程,涵盖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正念冥想等多种放松方法,每种方法均有示范、讲解、实践环节,确保学生掌握技巧;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运用互动方式,如开展小组竞赛“看谁最能保持深呼吸节奏”,或者引导中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身处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心理咨询师还结合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加深中学生对放松技巧的理解和记忆。

(二)举办家庭沟通工作坊,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厌学心理不仅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作为中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其沟通方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通过举办家庭沟通工作坊,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探索一条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首先,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如过分追求成绩、忽视学生兴趣等,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中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南京市第十四中学举办家庭沟通工作坊,帮助他们理解中学生的内在需求。家庭沟通工作坊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围绕“有效沟通”“情感支持”等主题,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沟通工作坊教授家长如何设立合理的期望与目标,既不过度压迫孩子,也不放任自流,以此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优化家庭沟通模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沟通模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南京市第十四中学在家庭沟通工作坊中,特别注重引导家长优化家庭沟通模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沟通工作坊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教授家长“积极倾听”“表达感受”等沟通技巧,鼓励家长在沟通中展现同理心,理解中学生的情绪,减少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同时设计“角色互换”等亲子互动游戏,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让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三)提供多样化课外活动,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册

中学生厌学心理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业压力、缺乏动机、教育环境问题、社交问题、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少中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及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可以为中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从而缓解中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设立科技创新、艺术创作、体育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学校可以成立科技创新社团,组织中学生进行机器人制作、编程比赛等活动,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每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参与,深度体验。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会,表彰优秀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厌学心理得到有效缓解,校园生活更加充实多彩。

第二,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关注个体差异。南京市上元中学建立完善的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制度,每学期初,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学期目标,教师定期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等经历,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记录册设有“自我反思”栏目,鼓励中学生定期回顾学习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进方向。此外,中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建立,还为中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教师可以根据记录册中的信息,针对不同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中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对于缺乏自信的中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提升中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缓解我国中学生厌学情绪至关重要。未来,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应形成合力,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寻求创新,还要在情感关怀、心理辅导上加大投入,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此外,校方还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其识别与干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未来栋梁。

参考文献:

[1]周维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部曲[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5).

[2]蒋加楠.家校融合助力中学生厌学心理转化[J].教书育人,2024(4).

[3]吴迪,玉应,吴娟,等.中学生厌学心理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24).

[4]赵珮凌,冯晖.我国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综述[J].品位·经典,2023(6).

[5]康冉冉.初中生厌学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2(10).

[6]马丽芳.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探究[J].知识文库,2021(1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