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在中医院校汉字书写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庞邦君摘要:中华经典是指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其蕴含的哲理与美育精神在书法教学中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文章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研究中医院校汉字书写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汉字书写教学深度融合方案,以此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中华经典;汉字书写;教学改革
中医院校想要推进美育建设,就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要坚持把经典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中医院校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中华经典阐释时代精华,能给美育、德育带来新的思想活力。中医院校在汉字书写教学中引入中华经典,既有利于将书法艺术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华美育精神。
一、引用中华经典的主要内涵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引用中华经典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百家思想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有效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弘扬并不断开拓。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中华经典处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民生方面体现为共同富裕、爱民重民等,在自我成长层面体现为修身养性、知行合一等,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针对立德树人教育原则,中医院校要对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重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做到大医精诚,尊重生命和守护生命。
二、中医院校汉字书写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教育活动不够系统
当前,相对于其他综合院校而言,许多中医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已经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对中医学、中药学等主流学科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仍存在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流于形式且出现断层等问题。即使在以中医药文化为办学特色的高校中,传统艺术教育也长期依附于其他学科,未能形成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同时,就教材内容来看,关于汉字书写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完备,尤其缺乏符合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合适教材。同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中医院校没有制订相对全面、系统的评价方案。评价方式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品评价等部分组成,评价方式没有考核学生的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传统艺术专业的师资引进和师资培养方面,中医院校存在人数少、质量不高等问题。许多中医院校整体的美育与艺术教育不仅缺乏学科带头人,在课程设计方面也缺乏团队支持,教学理念容易个性化,艺术学科教学长期处于摸索状态。
(三)实践应用效果不够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还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思想理念。然而,大部分学生目前学习书法艺术多流于形式,一是未能理解汉字书写本身的技术要领和学科内涵,二是对书写的内容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写出来的作品有形而无神,三是离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三、中华经典在汉字书写课程中的运用可行性
第一,政策支持与国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热”兴起。近年来,公共艺术课程与美育课程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医院校不断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美育的教学改革,艺术类特色课程不断涌现,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二,中医院校作为以中医药、民族医药为专业特色的医科院校,较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多方面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生理想信念。这与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理念相契合。
第三,中医院校对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教学软件、硬件上予以大力支持。首先,中医院校教务处大力倡导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鼓励开设传统艺术类课程,尤其是书法、国画、茶艺、艺术治疗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中医院校通常设有专门的书画创作室,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营造尚古、习古、复古的文化氛围。
第四,中医院校师资队伍独特。中医院校一般拥有中国传统艺术专业和中医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与学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长期践行者,不仅对教学改革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实施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
四、中华经典融入汉字书写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编写符合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的汉字书写教学大纲
在素质目标上,教学团队响应国家提升文化自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通过引用中华经典中的案例教育,着力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在汉字书写课程中吸收中华美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理性的审美认知,达成崇德尚美的情感认同,树立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养成践美创美的行为习惯。
在知识目标上,教学内容以了解汉字书写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核心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充分了解汉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规律,掌握其文化内涵,跨学科联系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完善自身的学术修养。
在能力目标上,教师要求学生规范汉字书写与使用,提高学生汉字欣赏、书写水平,促使学生发散中医思维,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完善中华经典融入汉字书写课程的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以部分实践教学为例,设计简要的教学设计。
在硬笔楷书书法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选用《大学》(选段)作为教学内容,其出处为北宋王安石的《洪范传》,来源于《礼记·大学》。在中国传统哲学观中,“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培养体系。《礼记·大学》阐明了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求学生以这一篇章为创作的内容,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读书的追求与职业理想的真实意义,树立作为医者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毛笔楷书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选用“大医精诚”四字为教学内容,其出处为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这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该篇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精”和“诚”。首先,“精”从技术层面要求医者的医术要精,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诚”从精神层面要求医者要仁心仁爱。通过学习“大医精诚”四字,学生能端正就业观,最终成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在毛笔隶书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选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教学内容,其出处为北宋张载的《张子语录》,阐述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告诫广大知识分子要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并具备担当精神。对于现在正在读医的学生而言,只有保障人民的健康,并坚守大医精诚的精神,才符合新时代医者的职责使命。
(三)完善形成性评价方案,创新考核方式
由于艺术类课程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在设计评价方案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在教学中融入大量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增加对学生思想层面的考核。第二,以学生的进步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只要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即使书写技法的基础不好,起点不高,通过学习也能取得巨大进步。如有的学生书法虽然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是结合学习进步的程度进行评价,也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丰富形成性评价方案,使教学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第三,在考核结束时,学生根据学习成果给自己打分,并在全班进行说明与讨论。汉字书写课程一般每个班不超过30人,因此在时间和规模上,进行全组讨论是可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合理的反思。最后,教师综合多重指标确定学生的分数。
(四)强化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的反思和总结
教学效果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二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根据教学效果,教师进行反思与总结,调整教学中的合理之处,思考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以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中华经典融入汉字书写课程的意义
第一,中华经典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书法和古文经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医院校必将是打好这场文化复兴战的主阵地。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能够全方位地体会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通过引用经典,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从而更好地吸收、消化和运用,提升文化自信。
第二,中华经典融入汉字书写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汉字书写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书法的形式与内涵。中华经典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都是汉字书写课程最好的教学材料。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考虑问题、为人处世就会更有底气和信心。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第三,汉字书写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助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优质学生,做好我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汉字书写课程技能培养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医用文体撰写工作,为医疗科研服务。汉字书写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提高学生对汉字、古文的敏感度,促使学生养成阅读和书写习惯,并理解和运用中医文化、书法艺术。
六、结语
中华经典在中医院校汉字书写课程中的运用,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拓展优质的教育资源,加深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以美育促德育,以美育促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曹平.《习近平用典》的当代价值意蕴[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3(2).
[2]王殿军.落实“双减”,学校如何负起应尽责任?[J].现代教学,2021(22).
[3]张慧.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4]刘娟,尚冰.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钩玄[J].江苏中医药,2017(1).
[5]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6]周颜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7]张天富,刘铭容.中医药院校书法艺术课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与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3).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习近平用典》融入汉字书写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C037;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中华美育精神为导向的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大学生美育》为例”,项目编号:2023JGB244。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