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构建
作者: 陈群玉 王琪皓 程建伟 张广辉
摘要:针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度保障不健全、企业诉求难以实现、学生意愿得不到满足、教学水平整体不高等问题,文章针对单个企业需求量小、培训持续性不强、整体实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学校+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学院+企业群”的行业学徒培养模式,将学徒培养划分为六个阶段、两个场地进行,实现行企校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将企业学徒培养为行业学徒,变培养场地为产业学院,变短期培养为持续良性培养,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学院;“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随后,教育部先后遴选了多批试点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于2018年对首批试点单位进行验收检查。2019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不够健全
从政策保障层面来看,推行现代学徒制配套的保障制度尚不够健全,如吸引企业的激励措施不够、统筹协调的专门机构不足、对参与各方无法律约束、专项经费不足等,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主体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缺乏积极性。这种现象就是常见的“学校热、企业冷”。
(二)企业诉求难以实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招到了学徒但招不到工人、学徒培养成本高但收益不高、学徒入职率低但离职率高等问题。首先,招生途径并没有学徒制的录取途径,仍然是中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其次,学徒培养要求支付薪酬,并配备指导师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学徒离职率高使得企业培养学徒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三)学生意愿得不到满足
对于学生而言,现代学徒制认可度低、学生法律身份得不到认同、升学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场所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频繁地切换,很多学生较难适应,且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管理成本很高。所以说,对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学徒制并不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四)教学质量水平整体不高
校企混编式教师团队组建不完善、对学徒制理解有偏差、没有配套的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教材建设不到位等因素都影响了学徒制教学质量。
二、“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的实践
2018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建筑防水行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实践,探索建立了“一地式”学徒培养模式。该模式与其他学徒制的典型区别有三点:一是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和全国建筑防水职业教育集团,学生培养过程主要在校内完成,减少了学徒在校企场地频繁切换带来的培养不连续的问题;二是培养过程标准化,仍然采用成班建制的教学方式,学徒的培养规格更加统一;三是学徒并不局限于在单一企业内就业,而是进入建筑防水行业内企业(即全国建筑防水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企业)进行就业,解决了单一企业长期用人不稳定带来学徒就业困难及学徒制班级难以连续的问题。
“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解决了学徒制培养的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的培养均在校内完成,解决了学生频繁切换学习场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和管理困难的问题;二是学徒培养结束后到该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选择性就业,解决了一家企业用工饱和与学徒跳槽的问题;三是该学徒培养模式由行业和企业驱动,学校和企业在行业的指导下制订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包含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过程则由行业内的技能大师、企业培养师、学校的专业教师等共同承担。按照建筑防水行业从业标准,校企双方分别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内容的传授,校企双方共建课程体系。学徒培养结束后,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和企业需要进行双选,到行业内企业进行就业。
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指导下,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开始与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建筑防水学徒制班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了基于产业学院的“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在“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中,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基于行业特点,借鉴德国屋面工程协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提出建筑防水方向的人才培养标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下设置建筑防水专业方向,与龙头企业一起开展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在企业完成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到毕业时能够胜任建筑防水行业内各类防水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维等工作,从而得到行业内各企业的欢迎。
三、“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依托行业,构建“学校+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学院+企业群”的培养路径
根据实践,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构建“学校+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学院+企业群”的培养路径,其内涵是将学徒培养划分为六个阶段、两个场地进行,即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在产业学院(校内)完成行业认知体验—在校内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在产业学院完成初级或中级岗位技能培训—“1+X”考证或职业资格考证—企业(校外)跟岗实习与岗位实习六阶段校企协同育人,实现行企校深度融合。
在“学校+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学院+企业群”的培养路径中,第一阶段,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第二阶段,依托产业学院和大师工作室,完成行业认知体验。第三阶段,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校内(第一个场所)的产业学院和大师工作室内完成教学,以传授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文化、职业素养、劳动教育和安全生产等内容为主。第四阶段是核心阶段,行业大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徒培养方案,将行业内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建为3~4门专业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第五阶段,学生边学边练边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阶段,由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众多企业来完成,学生在企业内(第二个场所)完成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其中,学生在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会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东方雨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北京顺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程开展防水工的实操培训,并考取行业防水初级工证书。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众多的屋面防水行业小微企业,并有很多行业的伙伴企业,这些企业为第六阶段的顺利且持续实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场所和岗位。
(二)依托行业,实现培养主体深度融合
行业学徒培训亟须行业主体与学校主体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行业员工的培养与培训。通过构建“一地式”行业学徒培养模式,如行业协会这类的主体仅需要与某个高职院校,或者与少数高职院校共同建立培训基地,开展行业工人培养,可以极大降低行业投入,从而调动行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也能促进培养主体、培养师资、行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设立1个培训基地,联合开展防水工培养,既能够承接校内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又能够开展华东区社会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基地,行业协会投入了一定的设施设备、布置了行业文化展区,并定期开展初级防水工的鉴定工作。
(三)校企融合,构建培训师资双向输出机制
在校企共建的培训中心内,学校和企业双方均输入相应的教师参加学生的技能培养。企业和学校是培训的双主体,校企双方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共同研制产业工人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讲解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企业教师则侧重于传授专业技能。在沉浸式的行业文化环境熏陶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定位更加准确,校园的教学与未来岗位能力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四)岗课融合,校企共建岗位课程体系
学徒制培养的目的是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脱节的问题,但这也存在单一企业的局限性。很多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真实原因是解决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但用人的规格和培养的标准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相较于企业主导的学徒制而言,行业参与的学徒制培养对行业内岗位能力分析会更加充分、全面,行业工人的培养规格与标准更加明晰。总之,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校企双方要共同开发岗位课程,明确学徒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内容,规定各项能力培养依托的课程、教学要求、考核规范等,形成规范的岗位课程体系。
在东方雨虹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师资共同建设建筑防水工程技术、建筑涂保一体化技术、室内瓷砖镶贴及美缝等10余门专业课程及网络课程,制订了相应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校企双方积极融入“六双”理念,即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教师师傅双指导、校内校外双场地、学校企业双评价、校园文化与行企文化双渗透。
(五)柔性引进,建设一支混编教学与研发团队
为了使“一地式”行业学徒制培养工作得以持续,校企双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构合理的混编教学与研发团队。依托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东方雨虹产业学院先后柔性引进了4名全国技术能手和一批一线项目工程师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构成了产业学院混编教学团队。教学与研发团队的建立,为学徒制培养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校企双主体人员相互借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六)厚植行企文化底蕴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在行业学徒培养过程中,行业协会特别重视行企文化的浸渍作用,持续将优质的行企文化融入学徒培养全过程,增强学徒对企业和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在产业学院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未来前沿、基本素养等,能够更好地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提高职业素养,缩短就业距离。
四、结语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在第二届防水行业大会的主论坛上做了《建筑防水行业“十四五”发展展望》的主题演讲,指出“大而不强”是建筑防水行业突出的表征,市场集中度偏低,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尚未成为防水强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行业基础研究,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行业自律规范程度不高,市场生态仍有较大的修复空间;工程质量有待提高,建筑渗漏仍是工程质量中的“通病”。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仍然是人的问题。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防水工程质量,要把引进、培养、留住人才作为企业(行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完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郭进磊.柳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2]何爱华,关晓华.政府引领、行业主导的区域现代学徒培养实践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
[3]范剑明,王志平.优质企业文化对学徒综合素养养成的分析与研究: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2018(24).
[4]何连军,干雅平,何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24(3).
[5]范剑明,马桂香,郭丽敏.化工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14).
[6]李爱雄,陈艺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动机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产业学院平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A1137;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北创助教项目二期“基于产业学院平台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CC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