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作者: 袁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设,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文章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要看到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厘清现实困境,并以问题为导向,从理念更新、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出发,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力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数学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一)教育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社会已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应运用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优化教育结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重构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构、流程、内容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添新活力,合力推进高素养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变革无处不在,学生成长于数字化时代,也适应了数字化支持下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既能保留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又能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吸引力。首先,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模式的精准分析和预测,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平台,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等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求

学生是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主体,其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深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并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数字化打破了时空壁垒,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看到这一变化,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高校师生可以在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获取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借助AI、5G通信、元宇宙等技术,打造个性化的教育场景,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

传统教育理念已成为阻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阻碍。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数字化转型缺少正确认知,特别是部分年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敏感度,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普遍较低,数字理念尚未形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在目标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实现目标的统一和内容的融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找准切入点。

(二)数字平台缺陷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这一过程是全方位、动态化的,且会产生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而挖掘有效的数据依赖于过硬的数字技术和可靠的数字平台。然而,高校各部门间没有形成协同联动关系,彼此采用相对独立的资源管理系统,许多数据存在重复、零散的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还需要克服机制上的障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党委学工部门负责,人才培养体系则由教务处、学生处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如何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是贯通两者的关键。

(三)数字技术风险的问题

学生的数据集中存储或处理,有被泄露或被窃取的风险。其中,学生信息包括联系方式、学业成绩、家庭地址等,一些敏感信息如果被泄露或被窃取,可能会对学生的隐私和安全造成威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数字技术风险还表现在育人内容上,数字化技术前置了学生的思想困惑,学生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学习内容时,容易受娱乐化、社交化信息的影响,偏离主流价值观。因此,高校需恰当地应用数字化技术,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不然容易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偏离原本的育人目标。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根基

高校可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数字化技术培训,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学习,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搜集、数据分析、多媒体制作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加强自主学习,观看在线课程,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符合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需求的活动,不断积累和提升数字化技术素养。比如,扬州市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数字化技术培训和自主学习,对数字化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渗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内容,设计线上互动讨论、主题辩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完善评价体系,将数字化技术素养评价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数字化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创新应用的能力等进行评价,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数字化技术素养水平的积极性。比如,扬州市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技术,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排除平台漏洞,加强高校各部门协同管理

高校应做好学生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课程安排、学业成绩等,实时更新与高效查询,并进行加密与备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高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信息进行智能推荐和个性化定制,从而满足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来发展中的不同需求。

北京大学的“北大思政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北京大学与多家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北大思政云”的大数据平台。利用该平台,北京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等能实时更新,能被快速检索。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北京大学采取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不会被非法访问。此外,北京大学通过“北大思政云”平台,深入分析和挖掘学生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动态、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智能推荐,使人才培育更有针对性。

高校要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保障数字信息的精确性。高校全面管理和协调各二级部门,精心策划和设计顶层架构,逐步实现数字技术建设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有效执行。比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扬州市职业大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扬州市职业大学认识到学生信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并积极引进和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个全面、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卡、学生信息管理处、在线学习平台等渠道,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行为表现等。这些数据信息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方便高校制订和执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和精准教学。另外,扬州市职业大学计划引进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通与相互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和智能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更多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三)强化数字技术,重构高校思政育人新生态

数字化技术是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的,高校要明确其辅助地位,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工具,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为指导,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比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和应用AI工作助理等数字化工具时,以学生为中心,考虑数字化工具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是否有帮助。这样的数字化技术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助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扬州市职业大学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扬州市职业大学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技术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启迪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积极推进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和网络安全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学生也应树立主体意识,有选择地运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海量信息中获取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在运用数字化技术资源时,学生要自觉遵守数字化的伦理红线,坚决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充分利用数字化时时学、处处学的优势,探索适宜的思想政治学习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科学支持和重要力量。高校应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召,采取数字化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学生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深化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路径,开创数字化转型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冯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建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2]张俊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

[3]孙楚航,许克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3(2).

[4]王长华,马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

[5]李祥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的主要矛盾及其化解[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2).

[6]张文欣,王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的对策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0(10).

基金项目:江苏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SJSZ1266。

(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