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故事法及其教学意义
作者: 李倩雯 冯强摘要:文章从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所提示的故事出发,探究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及其数量和存在方式,阐明故事法对历史教学的实践意义,彰显其参考借鉴价值,为当前中学历史教材建设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拓宽国际视野。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故事法;叙事学
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提出,人们在历史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容易碰到不同的历史故事,并由此提出历史阅读的故事指引。新加坡历史教科书四个单元主题按历史时间顺序,建构出一个新加坡国家历史故事。这个故事框架作为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呈现方式,保持了相对连续性。人们阅读新加坡历史教科书,识别其故事现象,深化对叙事学与历史叙事理论的反思,可以理解历史教科书的故事法,以及故事法的历史教学意义。
一、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故事观念
自1984年重建中学历史课程后,新加坡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教材建设问题,不断推进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修订,至今已陆续推出六个版本的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按照新加坡教育部官网每年公布的《经批准的教科书清单》,新近两个版本的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是2014—2015年版的《新加坡: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1300—1975)》和2021—2022年版的《新加坡:穿越时空之旅(1299年—20世纪70年代)》。本文以上述两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两版教科书是新近版本,可以反映新加坡历史教材建设的最新成果。二是两版教科书虽有一些差异变化,但都把持了两册四单元的基本结构,跨越了从14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时期。三是两版教科书在本文所说的故事法问题上,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明确立场。因此,以上述两版教科书为文本依据,是探讨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故事法的恰当依据。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书写方式和呈现状况,表现对故事法的重视,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深入理解与探究。
当学生翻开2014—2015年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最先可以看到新加坡教育部撰写的“致学生的信息”。“致学生的信息”明确指出,该教科书将带领读者踏上探索新加坡发展历程的旅程。学生将阅读故事,研究史料,为回答新加坡历史问题提供线索。此外,“致学生的信息”按照历史时序,以四个单元为节点,介绍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和线索。每一单元以寥寥数语概括了新加坡不同历史时期的单元内容,四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则构成了一个新加坡故事。在2021—2022年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中,“前言”取代了“致学生的信息”。与“致学生的信息”相比,“前言”的语言表述略有不同,但四个单元的概述顺序基本保持一致,并且单元线索再次明确指出阅读历史的故事指引。也就是说,两版历史教科书虽然有内容章节的变化调整,但是单元结构和故事指引保持了基本一致。
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提出的“故事”(Stories)一词,英文原文用的是复数。换言之,学生通过历史教科书,与过去在新加坡生活的人们发生的种种故事相遇。学生阅读到的故事,以及历史研究过程的史料,共同构成历史学习的问题线,从而认识和理解新加坡历史。那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故事指引到底意味着什么?人们需要在故事观念和方法指引下,阅读新加坡历史教科书,识别和把握其中蕴含的种种新加坡历史故事。
二、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故事现象
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不同章节和页面随处可见过去人们的各种故事,具体到某个新加坡历史人物,如林金山。他的故事与历史教科书中的组屋故事密切相关,是新加坡组屋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新加坡建国初期组屋建设的关键人物。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主题各有其内容和特色。但就历史教科书的书写形式而言,都有一种故事的形态和结构。通读新加坡历史教科书,人们难以确认故事的数量,但可以肯定,数量是复数的。
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有比较明确的章节和单元。两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涵盖四个单元故事,如英国殖民前的故事、英国殖民时期的故事、争取独立的故事和保卫民族国家的故事。两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在具体内容和章节编排上略有差异,但四个基本的单元设计保持了连续性。单元层次的下位是章节层次。2014—2015年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有八章,也就有八个章节故事。2021—2022年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有十章,也就有十个章节故事。全部故事最后汇聚成一个故事——新加坡故事。
新加坡故事主要以新加坡历史教科书为载体。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旨在对14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成为民族国家的力量和人物进行叙述。新加坡故事向内而言,超越了新加坡华裔、马来族、印度裔、欧亚族四大族群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归属;向外而言,使得新加坡在亚洲与全球的地理空间和文化价值的归属定位上实现自我锚定。新加坡历史的典型故事形态是新加坡建国十年的传奇叙事,即新加坡历史的内容与分期特别着重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建国”时期。这一点在2015年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体现得最为明显。2022年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以20世纪70年代为截止,虽在数字上略有淡化这十年的意味,但建国后初期的关键时段,仍是新加坡故事收尾篇章。
在阅读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时,人们可以感受到一部大作品的一个大故事框架。同时,这个故事里又包含了许多另外的故事。历史的编纂与写作向来就有讲故事的传统。然而,故事以一种日常理解的方式消解在人们的接受之中。那么,到底什么是故事?故事如何构成?这里需要切入一种叙事学的视角和理论,实现历史教科书故事法意义的凝练提升。
三、故事的学理化再观察
对故事的理解与把握,人们需要从一种日常意义切入学理意义——叙事学的视域。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叙事文本的综合学科,以故事研究为题中之义。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叙事诗、日常口头叙事、法律叙事、电影叙事、戏剧叙事、历史叙事、绘画叙事、广告叙事等。从叙事学上看,不同的叙事方式有不同的故事表达,都可以称为故事法或叙事法。
历史教科书的故事问题属于历史叙事或史学叙事范畴。这方面代表人物劳伦斯·斯通敏锐地察觉到在20世纪70年代观察和写作历史的方式发生了一场根本的变化。叙事作为观察和写作历史的方式转变,是史学界某种意义上的复兴。实际上,叙事复兴意味着一种叙事转向。传统史学的叙事取向或者说叙事史学,是指历史书写关注历史事件,主要聚焦于被表现的历史内容上。据此可知,叙事转向重在说明叙事的形式或讲故事的方式。从这个方面来看,历史学早已与故事、与叙事密切关联。历史故事和历史叙事也在中外史学史的演化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与历史学家和历史读者相遇。
历史教科书内在故事性是由“历史与过去”的本质关系所决定的。过去虽是关于历史学对象某种事实性和技术性的规定,但其更深刻的本质是时间性,即生成流变性。历史学要想把握历史长河中的时间流逝和连续变化,要想在诸如历史教科书的各种历史著作中书写这种历史性,就需要一种语言上的叙述表达。人类语言要把握这种变化,唯有依靠叙述。叙述必须表现某种变化,特别是人类时间长河中的流变。所以,经过各种语言文本转化的历史也就必然呈现出某种故事的轮廓框架——无论这个故事思路和结构是清晰的或隐晦的。
在历史教科书中,无论是什么主题的叙事,它在书写结果上都呈现出某种历史时间性。历史的连续与变化都处于时间长河之中。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新加坡历史教科书在“前言”中提出复数的故事。其复数的具体数值,可以说是趋于无穷。至少,这并非能够以句读为单位进行计量。况且,故事的构成还存在于句读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中。这种组合显然也是无穷的。总之,基于历史教科书句读组合而形成的历史故事,其数量自然是难以穷尽的。
四、故事法的教学意义
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本身蕴含特有的叙事性故事意蕴。所以,故事法对于历史教学具有特殊的价值、效果与意义。
一方面,故事法提供了一个培育时空观念的有力抓手。当人们翻阅新加坡历史教科书时,能感受到以及识别出从字里行间到章节单元的各种新加坡历史故事。人们通过前文对故事进行叙事学和历史叙事理论的学理化考究可以发现,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历史作品形式,之所以会有复数的故事,在于历史时序与叙述表达之间,因为时间性的内在关联而呈现出故事的现象状态。也就是说,历史与故事之间,内在地具有亲缘性和伴生性。因此,人们阅读历史可以感悟故事,经由故事可以感悟历史。历史与故事,是一体两面的。历史时序感越强烈的历史教科书,这种故事感一般也越强烈。用一个叙事学的专门概念来说,这是一个教科书作品的叙事性强弱问题。总之,历史教科书有基本的历史时序,可用于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另一方面,故事法提供了一个促进历史理解的有效路径。故事叙述与人类社会密切关联,人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赋予了世界以意义,从而把世界“看出一个名堂、说出一个意义”。这种叙事方式源远流长,神话时代的人们早就开始以讲故事的方式看待和把握他们的世界与遭遇了。因此,就人的思维特征和理解方式而言,以故事方式把握历史教科书,以故事方式进行历史的教与学,具有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
事实上,通过平时阅读历史教科书,师生均可以发现、识别和感悟各种历史故事。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地讲述各种历史故事,学生接收并理解各种历史故事。也就是说,在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和使用过程中,故事一直与历史教科书的各种读者相伴——无论是教师读者、学生读者,还是其他各种身份角色的读者。
当然,不同的师生在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历史教科书章节,对于历史与故事的感悟和把握存在差别,这正是历史和故事本身的魅力所在。同时,这也是历史教学丰富多彩、意蕴丰富隽永的实践真谛所在。人们需要明确的和需要做的是,对历史教科书的故事问题,有更明确、更清晰甚至更自觉的意识和态度,从而在识别、领悟与把握历史教科书及其故事的过程中,推进历史的深度学习和深度理解。这样,历史课程教学就能以一种日常故事的方式实现历史理解的学理性高阶目标。讲故事,讲什么故事,讲好故事,如何讲好故事,于历史教学而言,实乃关系历史知识及历史思维的根本奥义。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2]陈恒,耿相新.新文化史(第四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3]周建漳.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赵毅衡.广义叙述学中的情节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13(3).
[5]周建漳.历史与故事[J].史学理论研究,2004(2).
[6]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国家、区域与全球认同研究”,课题编号:19XSS00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