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路径

作者: 谭莉

摘要:文章研究基于SECI模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路径,梳理SECI模型的基本内涵,重点探讨SECI模型在学前教育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中的价值,提出创设开放交流共享情景,打造多样化的教学互动方式,强化课程平台建设与实施,丰富实践应用途径与体系四个方面的策略,以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SECI模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

一、SECI模型的内涵

SECI模型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以下简称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SECI模型分别是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种模式对知识的转换。社会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个阶段主要是个体之间共享经验的过程。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个体的隐性知识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以交流互动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想法、感觉以演绎和归纳等方式转化为语言、符号或概念。组合化表现为显性知识与非显性知识的结合,常用到的工具包括数字文件、小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沟通等,从而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知识理论。内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更强调个体的“做中学”,以实际操作、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主要方式,将外化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经验、技能和直觉,帮助个人实现知识的升华。

二、SECI模型在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SECI模型强调个体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SECI模型阐释了知识从生产、传递到再创造的完整过程,教师在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时,应将知识的共享与转化融入四个流程的各个方面。在社会化阶段,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利用班级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训实践等环节,让师范生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操作技巧,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在外化阶段,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分享和互动机会,如课后反思、撰写学习心得或分享学习成果,帮助他们将个人的理解转化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逐步搭建信息技术能力的知识框架。在组合化阶段,教师应引导师范生通过集体研讨和项目合作,整合与加工获取的显性知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帮助师范生在不同的学科情境中学习多渠道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在内化阶段,教师需要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帮助师范生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思维。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模拟、实践教学和课后反思活动,促使师范生将信息技术技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能力,提升师范生在幼儿教育中灵活、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

(二)SECI模型注重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参与

在SECI模型的组合化阶段,教师应通过集体研讨、项目合作等途径,帮助师范生将各种来源的显性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逐步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理解与认识。在内化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师范生将这些融合后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和应用,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融入教育见习活动案例,指导师范生掌握搜索引擎使用、信息分析、信息管理等技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查找、分类和储存网络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制作基础的活动课件,鼓励师范生在课堂模拟实践中设计和操作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知识逐步转化为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三)SECI模型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维护

从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借助SECI模型,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环节,能将知识转化和创新融入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形成知识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帮助师范生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还应积极搭建支持性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例如,通过分享教学经验、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引导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师范生在互动中获得新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师范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参与信息技术实训操作,观察他人经验的外化过程,并引导他们在内化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逐步整理、组合所学知识,提升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此外,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教师还需要引导师范生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在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养成终身学习意识。

三、基于SECI模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路径

在SECI模型的四个知识转化阶段中、前、后会经历四种场所,分别是原始场、互动场、系统场、实践场。

(一)利用原始场,创设开放、交流、共享情景

在SECI模型中,原始场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出发点,也是隐性知识转化、共享的社会化场所,鼓励个体和组织在专业情境中有意识地总结、积累经验,以促进知识转化。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通过打造“全国数字技术教学应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知名企业、高校代表、行业协会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专业教师更新、深化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认知,开阔个人视野,提升教师信息化自主发展能力。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还搭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延伸课程网络学习空间,丰富优质数字资源,整合现有的“超星学习”“智慧课堂”“精品资源课程共享”等资源,将单一的课程资源联合使用,把属于教师个人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系统性的组织资源,实现本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最后,教师把在线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呈现,引导师范生自主搜索、自主学习,参与深度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吸收和借鉴他人的观点与看法。

(二)借助互动场,打造多样化的教学互动方式

在SECI模型中,互动场代表外表化阶段,要求个体和组织以开放态度,彼此充分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以便创造新价值。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互动形式,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师范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敏感性的认识和深化。首先,教师利用在线问答平台、实时互动软件等工具,随时追踪师范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讨论式互动抛出信息化相关话题,让师范生相互讨论并分享观点。其次,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与学习,以大数据为支撑,创设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储存了大量师范生学习的行为数据,汇聚了有关师范生的学习偏好、学习问题等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教学互动新形式。最后,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开展“共享课程经验 共促专业发展”教研会,联合专业教师团体,教师通过课堂现场对话、研讨、辩论等形式,就教学中涉及的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和案例引发师范生深度思考与学习,进一步实现显性知识的转化和升级。

(三)整合系统场,强化课程平台建设与实施

在SECI模型中,系统场代表组合阶段,在组织内部将新的显性知识与现有的资讯组合起来,以便产生更新的显性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师—师范生”层面相互作用的系统。首先,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以“校”为基础,建立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体系,组织召开“面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应用型高校变革研讨会”,从信息态度、信息技术、信息知识等维度出发,结合学前教育学院的基本情况和课程要求,推出具体的信息化素养课程提升培训方案,提升师范生的数字素养和网络生态下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以“课”为单位,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改革效果。以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为例,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将“互联网+”模式实施到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中,并结合教师的信息技术示范,合力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在线资源,在课程中借助“行动+轨迹”的形式作为过程考核,师范生将自己在信息化课程中所学技术融入本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过程以在线的形式保留,并不断更新反馈,在课后制订适应师范生个性化需求的评价方案。其次,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以“学”为根本,组建师范生学习群体促进课程资源共享并将师范生群体协作中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梳理上传至平台,实现资源利用和共享。最后,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立足“双研”平台,以“基础理论教研室”“美育教研室”管理为依托,以讲座、工作坊、小组讨论、展示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四)强化实践场,丰富实践应用途径与体系

根据SECI模型,实践场代表内化阶段。在内化阶段,个体的“做中学”有利于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因此,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强化实践场,丰富实践应用途径与体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以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信息化课程为依托,建立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教学信息设备和实验条件,为教师和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通过多样化的比赛形式和常态化的训练模式,积极推进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技能竞赛,围绕 “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幼儿园微课设计与制作比赛”等,努力推进和磨炼师范生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此外,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应开展课堂共建模式,通过与其他高校进行对接,邀请学科专家深入校园与课堂,实现课程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多元指导与多方支持;联合“教学共研”,专业课教师和师范生进入幼儿园,了解幼儿园一线实践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情况,如AI教学、AI管理,开阔师生信息化应用视野,培养师范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幼儿园保育教育的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是未来教师面对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的必备素养,师范生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革,提升个人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竞争力。基于SECI模型,在实际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过程中,高校需要考虑师范生学习信息知识的有效性,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纳入整体的教学系统,实现信息技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迭代更新。

参考文献:

[1]甘少杰,翟睿轩,韩思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共同体SECI知识模型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3).

[2]张睿雯,张家年.SECI理论视角下组织差错学习机制和运作模型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3]韩职阳,曹洪军.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6).

[4]樊玉成.五年制高职师范生思政知识创生的场域构建路径探究:基于SECI模型的视角[J].教育视界,2023(40).

[5]聂昭丹.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7).

[6]赵赛凡.面向深度学习的隐性知识课堂转化模型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