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曲莹摘要:文章研究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当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市场需求,提出强化课程教学设计、构建“1+nX”课程体系架构、校企联动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对策,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实现人才供需有效匹配,促进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创新驱动;就业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革新转型,并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日益复杂、专业、数字化,对管理体系及人员职能带来了新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顺应变革,以科技创新驱动教学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服务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实现知识到实践能力的快速转换。
因此,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新路径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创新,高校人力资源课程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综合发展,顺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相对于传统市场模式,新兴的市场体系更需要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发展基础。因此,社会形式的变革及市场经济的变化推动了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模式的定位变向,在此基础上,思想品德、实践技能及工匠精神等都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4〕44号)的文件明确强调了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受到较大阻碍,这一市场变化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全面化的视角、深厚的专业技能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去应对。因此,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发中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产学研”“创新就业”“终身发展”等方向上深入研究课程模式的开发与革新,教学模式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促进就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以此提升人才的高素质、综合发展。
(二)理实结合,满足企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教学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二者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这是高职院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内在逻辑。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以适应企业发展。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前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提升企业人才储备质量。
此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迎来大规模改革,旨在贯彻职业教育本质要求,各专业应积极面向市场,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这一革新能满足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然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述,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违背了实践育人理念,与新时期的企业需求相脱节。因此,该专业应改革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实操性,统筹考虑企业用人的“供给端”与“需求端”,满足企业人才发展需求。
(三)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2022年,我国的毕业生总人数突破1 000万人,并将逐年增高。面对这一形势,国家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吸纳高职学生。然而,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企业转型升级及人才甄选标准变高,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因此,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以匹配岗位需求。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核心,要求人员兼具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良好素质。课程设计应兼顾学生需求,实现从学习向工作能力的转变,增强学生在职业领域的竞争力。
二、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形式大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强调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时,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实践+结课+综合培训”的方式,课堂理论教学占所有实践课程的70%以上,这种模式让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指导,使课堂理论研究和培训实践教学相互分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模块知识,框架结构主要总结其基本概念、原则等,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的认知,但理论知识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法仍为主流,单向信息传递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尽管教师引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讨论,但学生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案例背景理解不深,导致课堂讨论难以深入,教学效果不佳。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化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管理架构、管理过程进行教学框架建设,注重章节之间的衔接性。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课程规划中要注重企业用人需求,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供需状况出发,以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实践课程的核心。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区分主次,多以“灌输式”教学和流程化教学为主,即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相当,且教学方法一致,导致学生陷入思维定式,难以深入理解理论概念,且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架构复杂,并不利于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学生也无法提升自身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缺乏校企合作模式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从属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素养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存在短板。
三、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对策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以组织课堂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理论知识篇幅占比较大的章节中,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知识点作为讨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将学生的表现纳入课程考核,以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理论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招聘与甄选”章节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的角色。教师设定模拟背景、角色及流程,学生根据情景和角色提前准备,完整模拟招聘流程,熟悉并掌握招聘技巧。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运作。例如,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章节中,教师可以选取华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具体实践作为案例,如它们的培训项目、绩效管理制度、薪酬设计方案等。通过探讨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提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流程的认知。
(二)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人力资源课程体系架构
高职院校应围绕“1+nX”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重点培育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用人才,并根据当前的市场需要,注重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训模式,构建“1+nX”的专业教育系统,以培育具有丰富专业技能和熟悉业务技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具体而言:“1”是重点突出学科的核心单元,构建“金课”的核心单元,打造人力资源骨干教师队伍、搭建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营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氛围,真正实现学生理解、就业即用的教育效果;“nX”则为综合性管理课程,即金融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等专业技术课程,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业务知识。
(三)校企联动推进人力资源人才培养
在专业实践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人力资源实验室或模拟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这样的实践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实际项目,如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等。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同时鼓励企业员工到高校任兼职讲师和实习指导。通过人才流动和交流,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增加信任,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如此,校企联动可以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促进企业发展,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人才深度开发及管理的核心部门,在专业培养上应以实践技能为主。但部分高职院校培养重心仍以制造业、工业等技能方向为主,忽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以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主,及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新兴产业兴起的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紧跟时代,尝试数字化、信息化方向教学,以期实现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曹卉,王兴起.面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才智,2023(8).
[2]杨静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23(8).
[3]王丽亭.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4(20).
[4]陈昕,谭家俊.高校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山西青年,2023(16).
[5]孟令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22(14).
[6]范瑞芳,朱换影.数据驱动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