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化教学活跃初中语文课堂

作者: 何丽

摘要:为了全面践行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教师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终身育人和终身学习,利用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并整合多元化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文章提出多措并举、教无定法和因材施教等方法活跃语文课堂,旨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初中语文;现代化教育理念

语文学科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比较明显,有助于实现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共同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还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趣味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多元化教学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那么强烈,知识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难以产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性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会出现审美疲劳和消极抵触的情绪,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保障。对此,教师需要着眼于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课程改革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弄清楚学生内在的学习诉求,全面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要坚持教无定法,充分凸显多元化教学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障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明确具体的教学方向,实现多维度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稳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不再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之一,综合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稳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以兴趣激发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学习的顺利过渡。

(三)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和道德情操着手,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真正实现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多元化教学作为一种比较笼统的概念,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思维、情感能力、习惯认知出发,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学生能深入了解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奥秘,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四)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复杂,教师需要多措并举,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共鸣和情感互动。但是,有的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局限于教材,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相对偏弱,无法获得更多的身心体验,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存在明显的心理距离,难以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最终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如果教师能转变教学思路,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逐步活跃课堂氛围,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活跃初中语文课堂的对策

(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提高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将积累的知识应用于写作中,实现以我手写我心,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的使用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度系数有所提高,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结合势在必行。在阅读不同文本时,有的学生会出现思想上的偏差,为了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优质文本,明确阅读目标,充分凸显阅读的基础作用和积累价值,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逐步学习优秀文本的写作技巧。

如在讲授《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共性问题设置教学目标,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避免学生中途放弃,教师要先讲授阅读技巧,强化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让学生能产生深度体验。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布置微写作任务,让学生自主模仿、构思比较简单的小作文。这种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二)整合分析,推理判断

语文教师需要跳出课堂和教材的局限,避免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是以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思维认知为目的,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凸显多元化教学的协同作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主判断有助于学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主动串联零散的知识点,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在自主分析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对策。教师需要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大胆判断和机会和空间,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能深刻感悟语文学科的奥秘和魅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熟练运用合理、高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如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剖析苏轼的进取之心和当时的社会发展面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无法流畅阅读和深入感悟,为了避免这些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一步创造艺术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其中的意境,了解文章的精妙构思,在细致品味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同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拓展阅读《苏东坡传》,强化学生对苏轼生平经历的理解,鼓励学生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得到逐步拓展,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输入,对发展学生的自主推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注重交流,引发表达

语文是一门典型的语言类学科,离不开口语交际和大胆表达,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信地说出个人的真实想法,强化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凸显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较生硬和呆板,教师过于关注教学目标,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输,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本末倒置,学生获得的实践机会较少,缺乏展示自我的意愿和动机,很难提高实践能力。对此,教师需要以构建多元化教学为根本,积极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意愿。

课堂提问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产生表达意愿,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检验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为了保障提问质量和提问效率,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度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思想,真正意识到父爱如山,教师需要明确前期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文本感知为基础,引导学生细心揣摩、感悟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首先,教师需要创新课前导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播放歌曲《父爱》,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鼓励学生带着感情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来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如“文章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在送别时父亲做了什么事情?文章中的哪一个段落让你印象最深?”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探究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主旨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独立完成小练笔任务。

最后,教师可以布置合适的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书籍或者网络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熟悉写作背景,强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学生浅尝辄止。

(四)课外阅读,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师的教学精力比较有限,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中讲述所有的教材知识,所以课外拓展延伸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挑选不同的节选段落,让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写作意图和真实情感。教师还要坚持减负提质的教学准则,了解作业布置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多元化教学的理念,布置层次化、趣味性的作业,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开始站在学生的视角,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为学生积极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学生面临较重的学习压力,缺乏参与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趣味识图的优质文本,引导学生大胆阅读。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动机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童话故事书籍,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和目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以此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信息技术,丰富课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主流趋势,并渗入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实现抽象知识的生动化再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打造品质课堂。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介绍短片,让学生深入感受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了解建筑美,感悟其中的建筑艺术。

综上所述,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本质和真谛,积极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加快他们汲取知识的速度与进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从而使学生能自觉、高效、独立地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孝礼,杜秀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2]尹巧.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活跃初中语文课堂[J].中外交流,2018(3).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附属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