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域下陕西高校“官微”发展现状及运营策略

作者: 李盎

网络思政视域下陕西高校“官微”发展现状及运营策略0

摘要:在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既面临思政教育转型的挑战,又面临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机遇。文章从高校“官微”入手,从思政视角切入,调研青年群体媒介使用偏好和陕西高校“官微”发展现状,并探析高校“官微”建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网络思政;高校;官微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随着5G技术、全真互联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如此,从人们的认知结构到生活状态再到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播媒介的生态和格局都在被重新塑造。在这种态势下,高校只有真正地了解新媒体、发展新媒体,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人才。

在移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移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便捷的载体和更多可利用的宣传教育工具。众多高校都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结合起来,掀起了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热潮。这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得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二、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现状

将思政元素放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中进行研究,是当前主流的教育研究话语体系。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三个领域。

第一,探讨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认为话语体系结构向年轻化倾斜。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学术化、理论化,具有一定的高度,对理论水平不全面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的方式有明显的短板。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引领下,高校教育的语言生态正在因为新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死板僵化的课堂式教育思维正在向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教育思维过渡。学生通过多种新媒体载体,可以从更多的非课程学习渠道中获取思政教育信息,教师也可以将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教学,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出发,探究高校、教师、学生等高校主体参与者。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实施者,其思政教育背景尤为重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多从专业角度出发,或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性较弱。从高校教育主体来看,高校是我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和教学工具较为单一,多从内容上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上体现思政属性,对新媒体官方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宣传教育媒介的使用很少,推送内容和形式有限,导致思政教育普及不够广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思政内容,对信息和内容的判断不够全面与深入,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从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等角度进行研究。目前,新媒体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高校应优化新媒体环境,搭建新媒体矩阵,把握新媒体主流舆论阵地,通过新媒体网络渗透思政教育。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知识技能水平,提高思政修养,以身为范,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与此同时,高校应大力发展新媒体思政事业,支持新媒体宣传教育,发展及拓展新媒体思政教育渠道,鼓励更多教师投入思政教育事业。

(二)高校新媒体思政元素体现有限

高校官方微博、微信(以下简称“官微”)作为高校新媒体传播新阵地,应承担起思政教育的使命。然而,高校官微中体现思政元素的内容和形式有限。官微WCI数据较高的文章多以学生日常事务类、社会话题热度类、学校形象宣传类等为主,与思政内容相关的官微文章多为直接传递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会议精神和决策机制内容,缺乏一定的思政传播主体意识。高校官微中与思政相关的社会话题、原创内容少,转载内容多,师生参与互动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高校极其依靠思政课堂实现教育效果,很少通过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培训活动强化思政教育,即使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也大多是片段式、碎片化、偶然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综合来看,思政教育在高校官微中的体现较为有限。

三、高校官微发展现状

(一)数据情况

为期一年的数据监测期间,搜索“陕西高校”“思政教育”等关键词,其中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数据反映较好,官微仍旧是高校新媒体运营的主要阵地,这为高校开展新媒体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数据保证。高校应着力发展官微运营团队,打造核心品牌竞争力,树立高校品牌形象。从数据表现来看,除了微信文章内容数据较好以外,短视频形式数据流量较大,如表1所示。

如表2所示,在高校官微发布的所有内容中,思政内容以正面为主,占据所有内容的66%,中性内容占据24%。从日常表现来看,高校官微可作为思政教育和思政内容发布的主要载体,除了推送官方上传下达服务信息以外,还可以利用好这个载体,将思政信息与高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如表3所示,全网搜索“思政教育”关键词,以陕西省教育内容表现最为突出,新闻媒体相关教育频道和陕西高校网次之。可以看出,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作为新媒体运营的主要内容之一,强化数据表现。高校可以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将思政教育与当下热度相结合,引发年轻群体的最大关注。

(二)高校官微运营现状

如表4所示,从近半年数据来看,高校官微10W+文章多以考试服务信息和疫情动员类信息为主,与热点事件相关文章和话题能得到较大的关注度和点赞量,而与思政教育或思政内容相关的文章数据流量欠佳。可以看出,运营团队思政素养不足,发出的话题难以引发关注,运营内容多以博眼球、蹭热度等内容为主。

四、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官微运营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媒介使用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从高校官微运营的视角来看,即使教师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内容与渠道,但是仍然难以完全应对不良思潮与不法分子给思政教育方面带来的挑战和威胁。因此,要想真正彻底地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高校必须从信息接收者——学生身上下功夫,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学生从“盲目从众”的泥潭中解救出来,通过知识普及、逻辑介绍、实践引导,持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官微互动服务效能,创新官微内容与形式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官微普遍存在能动性较差的情况,以被动传递日常信息,上传下达思政方针政策为主,而主动构建品牌形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官微较少。实际上,高校官微更多是师生资讯、服务平台,所以需要增强平台的服务实用性。因此,高校官微运营团队应提高内容原创性,增加校园内容,主动建立官微品牌特性,在保证推送内容原创性的基础上,积极提高内容创新意识,并将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思政课程内容渗入官微,提高师生的思政意识。

(三)建设较为高远的思政价值方向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高校内碰撞,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所以高校官微更应该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在运营与发展中,高校官微必须打造权威的官方话语权,实现价值引领。除此之外,高校官微应改变传播主体的身份,以创新视角融入学生需求,以话题引发学生讨论互动,增加学生关注。

官微是展示高校形象的窗口,是新时期高校塑造思想政治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尊重官方资讯传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高校官微肩负着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官微的每一次推文和宣传都应立意高远,并找到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结合的切入点,对师生实现价值引领,对社会公众传播主流文化。在符合高校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官微应走出自己的个性化道路,找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创新点,在移动新媒体的大潮流中找准定位,联动热点与时事,强化师生的参与感。高校官微还要紧跟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动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结合高校的特性与定位,做有创意、有创新的优质内容。

(四)提高思想重视程度,打造专业的运营团队

高校官微运营人员多数为学校团委教师或学生,他们大多数思政意识不足,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推送内容较零散,专题策划能力和专题意识较弱。要想提高品牌传播力度和思政传播能力,高校应组建一支专业的、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官微运营团队,从议题设置、选题策划、内容确定、版式设计、视觉传播等方面给予整体把握,并对学校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交流,从更高维度创建高校官微平台。

随着移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载体到内容方面都要不断变化,思政教育形式也应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将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融入思政教育。除了各类官微平台之间的联动,高校还应结合一切可以联动的力量,重视校内新媒体矩阵之间的聚合作用,发挥最大效力,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盖鸿章,宁岩鹏.网络环境下高校新媒体话语体系创新路径研究[J].新媒体,2022(2).

[2]毛雅琦.新媒体时代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与运营策略研究[J].传媒与教育,2020(11).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