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秦雪洁

“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0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与优势,剖析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角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并以个人所得税教学项目为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优化教学设计,以期提高涉税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率。

关键词:“三教”改革;课程思政;纳税实务课程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与优势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度有待提高

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教师在税额计算、纳税申报、税务预警等专业知识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求“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真善美”,而专业知识领域的“真”如何融入“善”“美”,成为课程思政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能够敏锐地捕捉税收热点事件,并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但课程思政元素碎片化,挖掘深度不够,被生硬嵌入教学内容等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专业教学内容值得继续研究。

(二)教师的纽带作用有待加强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想要发挥纽带作用,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需要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蕴含的社会价值,才能有效防止知识传播过程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但这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法律制度自身蕴含价值导向

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依托国家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教师在授课中深刻地剖析税收法律制度传递的价值观等,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税收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发挥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守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四)道德认同夯实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法律的完善促进道德的传播,道德是推动法律完善的重要力量。如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坚持准则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道德认同成为学生敬畏税收法律、积极主动探究学习并践行税收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因此,税收法律制度的道德认同成为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二、纳税实务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税制改革彰显“四个自信”

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所以税制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主题,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依据国情进行税收制度设计与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同时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二)税收实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每一个纳税主体对税收法律制度的自觉遵从与践行。教师通过税收性质、作用的阐述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和依法纳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税收法律制度中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区域发展,鼓励公益性捐赠,以及退役军人、军转干部、军属税费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优化落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案例,深入剖析税收政策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税收实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于2018年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烟、酒、实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等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小汽车、摩托车等高能耗消费品,成品油等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并持续调整优化卷烟、超豪华小汽车税目的征税环节,同时给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翔实的数据展示与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如表1所示。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通过教师改革强化德育意识,提高育人能力

学校应坚持教师先受教育的理念,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培训,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与交流鼓励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引导教师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从而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形成课程育人自觉。此外,学校通过完善师资培养和考核制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主动承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授业者”和“解惑者”,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解答学生思想领域和价值选择上的疑惑。因此,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育人理念,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深厚的思想理论素养,提高回应时政热点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二)通过教材改革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

教材事关教育的意识形态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材内容应体现鲜明的育人导向,突出德育育人和课程育人理念,确保思想性和时代性。

首先,学校各专业应组建结构化教材编写团队。教材编写团队成员应包括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在综合考虑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价值导向、岗位现实需求等因素后,共同梳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确定课程、具体教学项目或任务的思政育人目标,并贯穿教材主体内容、阅读材料、习题、考试题库等环节,优化内容供给,确保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能得到思想的引领。同时,教材中要融入优秀传统会计文化、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弘扬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各专业应坚持动态开发原则,完善教材形态。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方式,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根据活页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兼具灵活性、重组性等特点,教师要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最新财税金融等政策法规内容、职业岗位(群)的思想道德法治要求和育人导向鲜明的专业及行业热点案例融入教材,并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育人资源的结合点,确保育人题材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在纳税实务教学中,教师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将思政元素链接到课程知识的讲授中,实现润物无声。例如,教师将爱国主义、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等价值理念与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相结合,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混合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等,将思政教学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中领悟中华传统会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修己以敬、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强化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个人所得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一)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国际接轨

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体现中国个人所得税税制逐步与国际接轨。个税的征收管理过程复杂而艰巨,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配套规章。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税改革时,既要立足中国实际,树立“四个自信”,又要放眼世界,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持续完善税收制度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税制优化更显社会公平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个税改革成果,通过案例、数据推送不同纳税人,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在国家实施提高免征额、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等措施后切实享受到的减税红利,帮助学生理解新个税对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三)诚信纳税我先行

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涉税违法案件,深入剖析偷税漏税行为导致的侵蚀国家税收、破坏税收秩序等恶劣社会影响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教师引入全年一次性奖金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认可范围内两种不同计税方法下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差别,并与学生共同比较分析偷税漏税和税务筹划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法,自觉守法,树立成本和风险控制意识,做到依法诚信纳税。

(四)税收优惠助力学子创业就业

教师可以设计教学主题,普及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学生创业就业中普遍关注的企业形式、组织机构设置、投融资环境、纳税义务与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落实主体,教师应自觉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动参与“三教改革”,积极探索优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培养更多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付晓燕.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以综合英语(4)课程为例[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2(4).

[2]张志坚.“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2(5).

基金项目:2022年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研究课题“‘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JG022;2022年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YZD202204。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