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证融通”的实践

作者: 刘志华 张翔

“1+X”制度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证融通”的实践0

摘要:“1+X”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基于“1+X”制度背景,详细分析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和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证融通”,通过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引领新形态的一体化教材和数字资源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新教学模式,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化、完善化,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1+X”制度;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

2019年1月,我国发布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在职业学校及应用型大学同步开展“1+X”制度试点工作,以此推动职业学校及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促进职业学校和应用型大学的健康、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研究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和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证融通”,希望为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一、“1+X”制度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缺乏多样的教学模式

“1+X”制度倡导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各种知识,然而现阶段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缺乏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只能借助视频、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加上教师过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被动记住复杂的知识点。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保健知识的重要课程,还是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课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的常见疾病防治和护理,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指导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真正掌握和理解相关内容,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没有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

通常情况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为辅的授课方式,加上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不完善,导致教师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差。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给予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对相关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无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不仅如此,“1+X”制度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技能,创新教学模式,将其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在实践中,发挥“课证融通”的价值。

(三)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全面

想要做到“1”和“X”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关注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这两个方面。在之前的考核方式中,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都是开展闭卷考试,且通常只考核书本知识,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不但无法为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提供帮助,而且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试方式的单一性,导致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准确性也较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想要全面考核和多元化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

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多元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构建

在设计幼儿保育保健实训室时,职业学校应科学、合理地创设环境,提高学生卫生保健意识和保育水平。同时,职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实训场所,构建多元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切实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职责和工作义务,全面了解保育岗位,并掌握幼儿园工作的运行机制,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全局观念。

(二)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应将幼儿园、早教机构与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安排学生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的方式,有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无缝对接岗位需求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真正实现知学合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除此之外,学生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相应的考证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证通过率。

(三)建设引领新形态的一体化教材和数字资源平台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必须建设新形态的一体化教材和数字资源平台,这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课前学习与课后巩固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教师设计的“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打卡做题的方式,了解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题型,以便快速通过考试。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训进行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教师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

例如,针对学前儿童食物中毒如何处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制订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食物中毒的原因,掌握正确处理学前儿童食物中毒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展示学前儿童生理解剖模型,并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模型。与此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达每一个步骤的操作原理。展示完成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小组作业,并在作业结束后形成作业报告,整理好场地再离开。最后,教师评估学生的作业情况,小组之间也进行互相评估,以此选出作业完成度最好的小组。

三、“课证融通”的实践

(一)改革管理机制

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完善“1+X”证书制度管理机制,建立“1+3”管理机制,以1个领导小组、3个专项小组展开小组式工作机制,明确其组织关系架构和工作职责分工,如图1所示。

“课证融通”的工作由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而其他3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涉及相关专业的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检查院校经费是否规范使用等。在工作过程中,各个小组必须协同合作,协商制订“课证融通”工作方案,并组织校内教师统一开展关于“1+X”证书制度的相关培训。

(二)制订实施方案

在“课证融通”过程中,职业学校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体系,完善师带徒模式,进一步打造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基本参考,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证书标准与课程相匹配,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前考取幼儿照护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证书。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将课程与证书进行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一体化教材。

(三)制订项目模块化“课证融通”方案

在制订项目模块化“课证融通”方案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课程,如表1所示。教师应以专业基础课为主,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的掌握,并根据执业证书分级标准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在校内开展“课证融通”专题研究,引导学生重视学前领域对职业技能的要求,重点分析相关证书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要求,将其融入日常教学。

综上所述,在“1+X”制度背景下,想要使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时,教师应积极构建多元一体实训教学基地,以产教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建设引领新形态的一体化教材和数字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为学前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婧.“1+X”证书制度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20(46).

[2]郑宇冬.“1+X”证书背景下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课证融通的探究[J].时代教育(中旬),2021(10).

[3]叶丹.高职院校“1+X”幼儿照护课证融通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坛,2022(12).

[4]姚玉峰.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设置如何做到教学做一体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

[5]陈辉.浅谈《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

[6]张萍,王亚琳.“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3).

基金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托育一体化理念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证融通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22XW12。

(作者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