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中的应用
作者: 于欣瑶 郭锦辉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貌现象逐渐引起了语用学家的关注,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础上,莱文森与布朗提出的面子理论成为保持社会交往秩序基本手段的又一理论基础。同时,组成课堂教学这一以教师话语为主导的特殊社会交往方式的单元——课堂提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在课堂提问中恰当运用面子理论,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维护师生双方面子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面子理论;英语教学;课堂提问
一、戈夫曼的“面子”概念
社会学家戈夫曼于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了“面子”这一概念。他表示,面子作为一种公众形象,是社会个体通过采取某些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成功建立的正面社会价值。但由于面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所以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威胁面子的行为经常发生,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面子维护工作。同时,戈夫曼还指出,面子维护工作是一种必要且具有一定意义的社会性行为,社会中的个体需要维护人际交往中彼此的面子,才能够在社会交往中进行自我约束,成为“社会人”。
(一)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
1978年,莱文森与布朗在戈夫曼“面子”相关理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理论”,对面子的类型、面子维护行为和礼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更具体、详细的解释。总体来看,该理论由三个部分构成:面子保全论、威胁面子行为和礼貌策略。
1.面子保全论
面子保全论总体上认为交际者(即参加人际活动的群体)为“典型人”,交际者包含理性和面子两种属性。首先,交际者具备一定理性;其次,交际者在人际活动过程中有一定面子需求,即交际者自我认知中的公众形象得到其他交际者认可的希冀,这也是一种情感投入,在实际交往中是被持续关注的对象。莱文斯与布朗指出,面子由消极面子与积极面子这两种基本愿望构成。消极面子,即有行为自由的权利和自主权利,没有产生因受到干预或向他人妥协而丢失面子的可能性;积极面子,即抱有得到他人肯定、喜欢或赞赏的希冀,和他人保持联系的愿望。
一般来说,消极面子关注自主性、个体性,而积极面子重视求同性,所以在日常实际交往中,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顺利交流,人们需要同时考虑维护好其他交际者的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如在提问环节,教师需要维护好自己和学生双方交际者对彼此两种面子的需求,并针对性地采取礼貌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保持面子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样一来,教师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并在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言,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进而提高跨语言交际能力。
2.威胁面子行为
莱文斯与布朗指出,在会话时,交际双方受到言语行为自我属性中威胁面子的性质影响,彼此的两种面子(即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威胁面子行为主要指交际者期望中可能对自我形象具有一定威胁的,且有一定可能性会发生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对说话者的积极面子产生一定威胁的言语行为。如道歉、受到批评、承认错误等。第二,对说话者的消极面子产生一定威胁的言语行为。如说话者向听话者表达谢意,这在交际双方看来具有说话者对听话者有所承情的潜在含义,有损说话者面子,或者说话者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或者说话者做出并非本意的承诺。第三,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产生一定威胁的言语行为。如听话者的意见没有得到说话者的肯定,且说话者对听话者采取批评、轻视、斥责、指控等行为,或者听话者的观点被说话者认为有错误,并予反驳等。第四,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产生一定威胁的言语行为。如说话者向听话者下达命令、要求,或说话者请求听话者做某事等,以及听话者得到说话者对某事的提醒等。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希望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在课堂提问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提问方法,避免对学生的面子产生威胁。
3.礼貌策略
与戈夫曼一样,莱文斯与布朗认同在社会交际中个体的面子经常会受到多种威胁这个观点,所以个体在实际交往中需要维护听话者与说话者的面子。但在实践中,个体进行的社交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双方面子,在解决或缓和这一矛盾上,莱文斯和布朗一同定义了礼貌策略这一概念,即能够维护交际双方面子,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策略。
按礼貌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礼貌策略主要由直接型策略、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间接性策略和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组成。第一,直接型策略,即公开实施威胁面子行为而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它的礼貌程度最低。该策略主要使用于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发生紧急情况时,说话者需要将话语效率最大化而无法修饰语言;其次,说话者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本质上利于听话者权益,或对听话者不构成威胁面子行为;再次,说话者的地位、权力高于听话者。
第二,积极礼貌策略,即通过说话者与听话者进行合作,或表明自己与听话者的相似点,或满足听话者某些需要等方式来拉近关系,使听话者感觉到正面态度,进而维护听话者的积极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策略一般以称呼其绰号或昵称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三,与积极礼貌策略相反,消极礼貌策略以回避为基础,从而保障听话者的自主性。说话者向听话者直接表示尊重与理解,不干涉其行为自由,维护听话者的消极面子需求。该策略一般通过互相谦让、语义模糊等方式为听话者留有余地。
第四,间接性策略与直接型策略相反,它不公开实施威胁行为,主要表现在当谈论到对交际双方都比较敏感的主题时,交际双方所采用的间接表达方式,如暗示等,降低面子威胁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成功采用间接性策略的关键,在于交际双方能否理解暗示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第五,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由于威胁面子行为不会被说话者实施,听话者不会产生受到冒犯的感受,这种策略礼貌程度最高。相比其他四种只能降低面子威胁程度的礼貌策略类型,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能够从根本上使威胁面子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零。但需要注意的是,采取这种策略时,说话者很难达到交际目的,所以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得不到广泛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等实际教学因素,纳入选择开展课堂提问时要采用的礼貌策略的思考范围,从而营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
在关于课堂提问的分类方面,众多学者持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问题的引导作用是划分课堂提问的标准。部分学者指出,课堂提问应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考方式进行划分。常见的课堂提问划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封闭式问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评价等。由于大学英语课堂强调师生间交流的平等性与民主性,所以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发学生做出个性化回答的开放式问题,应该成为教师主要采取的问题类型。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种威胁面子行为。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需要做出一定回应,可能会损害其消极面子,也有可能发生拒绝回答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被实施了面子威胁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提问者,不仅要设计适当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要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如使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等句式。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两种面子:学生的积极面子,即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互动过程中表现积极;学生的消极面子,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态度冷漠,保持疏离与沉默。但是,教师有时会忽视学生这两种面子,从而造成师生矛盾,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进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如果忽视举手的学生,而选择没有举手或保持沉默的学生作为提问对象,那么教师同时忽视了举手学生的积极面子和没有举手学生的消极面子。另外,学生是否回答问题,都可能导致威胁面子行为的发生。当学生准备回答问题但不知如何作答时,他们的答案很有可能不是教师期望的回答,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种丢面子的行为;当学生选择不回答问题时,教师很有可能认为其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这同样也被认为有损面子。
二、面子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直接型策略的应用
直接型策略通过说话者直接向听话者表达意见或态度而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这是礼貌程度最低的策略,但这种策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有可取之处。在教学任务繁重且时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采取直接型策略的提问,可使学生明确教师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提出封闭式问题时,教师可采用直接型策略或要求全班学生集体作答。
(二)积极礼貌策略的应用
当学生以沉默的方式应对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意识到这种行为并非是针对自己的一种挑衅;相反,这种沉默现象说明学生没有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节奏等。此外,在提问时,教师需要使用比较礼貌的句式或用语。例如,在提问时,教师要采用积极礼貌策略,多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而不是第二人称“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认为这是一次平等的对话,从而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又如“很好,很棒”等表达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道德、语言文化知识汇聚于心,在人生特定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消极礼貌策略的应用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也可采用消极礼貌策略,即让学生自愿回答,保证学生的自主权。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包含委婉语气和情态动词的句式,减少提问对学生消极面子的威胁,如“在老师看来”或“也许同学们还有表达”等句式。另外,教师还应把握好选择积极参与学生和消极沉默学生的平衡点,维护学生的两种面子。
参考文献:
[1]郝义侠.面子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2006(3).
[2]孙华.大学英语课堂中蕴含的隐性反对表达方式[J].海外英语,2021(6).
[3]杨婕.面子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提问[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13).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