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思考

作者: 孙利宏 常志鹏 刘凯 史彦奎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不仅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考虑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产教融合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其基本内涵是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由于产教融合重在一个“融”字,所以企业要实实在在融入高校课堂教学,高校也要切切实实融入企业产品研发、生产、人员培训的每个环节,实现教育和产业的统筹融合。文章分析了产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校需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部署,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改革不合适当地经济发展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技术岗位胜任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两个方面来考虑,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完善人才培养规格。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基本内涵是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学、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高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并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最终实现学生自身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一、产教融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行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与企业的核心利益是不同的,在义和利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如何求同存异?这是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人才的培养,平台很重要,高校内部建立能够满足企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平台,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提。

高校应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产业需求完善教育体系,开发实训课程,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创新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并运用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平台、拓展人才来源途径等一系列手段,使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能力、强大的技术手段,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求同存异,真正实现共赢。

二、产教资源与课程资源的融合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脱离产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必要的沟通,教与学是孤立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将企业的技术、产品、案例、解决方案等融入课程教学。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需求融入课堂,真正落实“为谁培训人”这一问题。

在产教融合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清醒认识产业实践工作后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目标。同时,高校教师需要与产业专家深度融合,协同共建,双方相向而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陆续开发适合自己特色的教育资源平台。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要提前部署,课程资源应突出产教融合的特色,可将实习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线上实训教材等融入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校更加注重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深入企业,掌握企业动态和人才需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责。

另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功能需不断完善、更新,高校应该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充分协调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吸纳进来,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产学共建的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高校课程教学有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力度不足。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反思课程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借助产教融合,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不断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互动,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巩固、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所以高校的各项教学管理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任务开展的,其中实践教学非常关键,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综合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基地,所以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也是实践教学的保证。但是,高校面临资源配置相对匮乏的现实问题,无法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说,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资源,以及如何进一步整合和拓展高校教育资源。

产学共建模式的应用,能很好地改变高校的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利用各种方式,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市场等渠道引入优质的创新实践资源,在校园内创造条件,共建校内实践教育资源与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外实践基地难度较大、人数较少的问题,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感受企业一线环境及先进技术。

同时,高校需立足自身,了解企业需求和自身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什么服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践资源与平台,依托共建基地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协同式的实践教学工作,重视和完善基地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路径,使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四、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多样化产业的支撑

随着经济稳步向前,国家需要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一重任就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是我国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教学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人才供给质量与产业用人能力需求“两张皮”现象在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素质、技能与职业院校培养不对接,人才供给跟不上,学生进入社会,难以胜任岗位需求。如今,各大知名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专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每年有上万名懂研发、专业强、熟悉产业化、擅长商业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在很多大型企业中,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都发挥着骨干作用,不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一些难以应付的麻烦,而且能够融会贯通地处理一些现场难题。可见,大力发展高素质人才,既可推动企业快速生产,提高企业效率,又能快速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实有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只有加快推进高校产教融合建设,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推动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教育促进多样化产业转型升级。

五、产教融合的课程达成“两性一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校要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打造彰显学校特色的高质量 “金课”,支持和服务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两性一度”中,课程的高阶性强调课程教学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判断、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的创新性体现在课程内容新、课程设计新、教学形式新、学习结果新等方面;课程的挑战度主要表现为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所以教师要深度反思课程,通过课程挑战度激发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勇气,帮助学生深度预习和复习。

目前,高校存在学生不重视专业课学习的现象,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高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的认识存在很大差距。然而,理论知识的不足、匮乏,必然会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创造更多机会,通过产教融合团队做一些相关主题的联合研发的成果,把联合研发的成果反哺到课程里面。

在优质的产学课程共建过程中,如何将产教融合的课程达成“两性一度”?这是一个涉及跨课程协同建设的问题,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多门课程相关,也会涉及企业面临的难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高阶性有非常大的好处。高校期待跨校集成一些一流的本科课程群,从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评价融合创新、组织融合创新等方面开展产学共建。目前,国内一些企业与高校联合,企业建设了一些高质量课程资源,让高校有足够的可选择空间,并利用这种共建模式逐步实现共享、共用,最终达到共赢。

产教融合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变革等。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将企业发展、需求融入课程中,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模式真正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浦毅.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6).

[2]陈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2).

[3]吴新建.基于合作共赢目标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

[4]王长文,徐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1).

[6]杨晓凌,韩娟.连锁专业“产教融合、四链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商业,2022(4).

[7]潘利强,张燕琴.产教融合助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

[8]周海英.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名称“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002248004;教育部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名称“基于网络信息安全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实验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02248025。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