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案例

作者: 李文婷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本解读方式不恰当,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作为文章解读的“首席”,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问题,正确解读文本,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文章通过案例,论述了机械运用“通用规则”、主观化的演绎发挥、脱离本位的非语文教学这三种不恰当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文本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合作关系,其中,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机械运用“通用规则”、主观化的演绎发挥、脱离本位的非语文教学这三种不当的解读方式,对语文教学影响较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机械运用“通用规则”

解读同类文体的文章,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读者可以从文章外在结构入手,梳理其内在脉络;可以从文体一般特征入手,推究文章基本内容构成。虽然解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是教师不能随便加以应用,也不能将之当作一种“通用规则”。然而,在解读文本时,有的教师喜欢机械套用这些规则,导致阅读简单化、理解浅显化,甚至误解作者的思路或创作意图,导致教学中经常出现解读不准确的问题。

(一)拘泥于文本结构

对内涵解读来说,文本结构很重要。但是,有的文本结构只是一个外在的组织形式,并没有真实体现文章的内在脉络,如果教师单从结构入手解读文本,反而不能抓住文章的根本。

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许多教师喜欢从写山、写水两个角度分析文章,似乎这一文脉是显而易见的。单从外在结构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先写山、后写水的顺序组织篇章的。于是,教师就赏析作者如何写山、写水的,然后概括它们的特点,认为这样既得出了济南冬天的山水特点,又有明晰的教学方法指导。然而,这种思路是教师套用一般性文章结构而主观设定的,并不代表本篇文章的脉络。

从写山来看,教师认为《济南的冬天》第二、第三、第四段是写山,是因为从表面看到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这样的理解很好把握,但是老舍并非按这个思路写文章的。老舍在第二段虽然写到了济南的山,还用了较多的笔墨,可是山并不是描写的主要对象,他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济南,是写冬天的济南如何温暖。第三段确乎写山了,但其着眼点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写济南的独特雪景。第四段虽是写山,其着眼点仍是一幅雪景图,这些都是写济南冬天的独特美景。老舍把冬天的济南写得那么舒适宜人,又描绘得那么妩媚动人,就是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暖,山很温暖,人很温暖,心很温暖。全文中心就是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暖。第一段点明“温晴”特点,第二段是写济南冬天之善,第三段、第四段是写济南冬天之美,这样划分才合乎文章内在的脉络。

由此看来,文章总是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一旦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学生便能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尤其是内容丰富的经典文本。反之,教师不分析清楚结构,学生便难以知晓文章全貌,所以引导学生分析结构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

从外在形式看,文章各部分常有外部标志,可作分层的依据。但是,如果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的外部标志,而忽略了文章的内在脉络,这样的分析与文章的实际内容不一致,难免显得削足适履。

(二)想当然的逻辑判断

文章仿佛一个活体,有精气神,有风韵标格,有经脉骨骼,那种只重视分解割裂的分析方法,往往会把活物整死,无法取得文章的真精神。因此,读文章时,读者要以我心求作者之心,以求心心相印。有的教师见了作品,就习惯性地按照某种“同类文”进行解读,误读就不可避免了。

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部分教师认为,文章第二、三段分别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论述论点,即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至“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成是从客观来写,而从“人恒过”到“国恒亡”则说成是从主观来写的,这是习惯性的“二分法”公式,这种简单的分析方法必然带来错误的结论。

孟子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在写具体的人物特点,而是承上文分析为什么逆境能锻炼人,使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讲到一个“过”、一个“虑”,这是人们在逆境中常会遇到的问题。“人恒过,然后能改”,也不是泛泛地谈“改过”的问题。身处逆境的人处处碰钉子,举步即错,这最是挫人锐气的。孟子告诉他们,正是经常有过失,然后才能改,在改过之中积累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同样,“虑”也是逆境中的常客,只有多次的“虑”,才能发起勇气和智慧,才能振作奋起。因此,解读这类文章时,教师不能去贴标签,要以文本为根据,实事求是地解读。

(三)笼而统之的定型分析

在讲授《斜塔上的实验》时,部分教师会带领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能够表现伽利略精神的句子,然后把这些精神一一提炼出来,让学生去了解和学习,接着总结伽利略的形象特点。这样的解读方式看似有条有理,却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些概念化的符号,导致学生解读文本时,只重视笼统的主干分析,缺乏深入细致的微观把握。事实上,伽利略的精神都蕴含在一些事例中,而所有事例都突出了矛盾斗争,人物的性格正是通过这些矛盾突显出来的,不关注、比照矛盾的两个方面,人物的性格、精神分析就是苍白的。

伽利略成长的每一阶段都受到很强的压制和打击,他正是在种种反对的声浪中成长的,每一次的进步就是一次突围。如果再注意到每一次突围时他的选择,就会发现他牺牲了许多,而对这些牺牲,他竟然没有加以考虑,他关注的只是科学的追求、真理的追求。

对伽利略的这些精神和境界,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文中感受、体验,并提炼出来,然后指导学生把握文章行文和构思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领悟这些精神。

另外,还有一种解读方式,逻辑关系看似与上面的相反,本质还是一样的,即教师先给出一个结论,然后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佐证。比如,在讲授《老山界》时,教师先明确“吃饭难、走路难、休息难、处境难”几个要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其实,这种处置方法是不妥的,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失去发现、思考、分析的机会,只是机械地找一些语句证明已有的观点。笔者认为,正确的解读方式应该是,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去研究,由他们自己概括要点,也许学生未必能处理好,但即使有一点收获,那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也是最有价值的。

二、主观化的演绎发挥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极具课堂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教师注重教学形式,但没有很好地为内容服务,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收获甚少;有的教师没有抓住文本核心,模糊文本价值取向;有的教师随意延伸文本意义,误读文本的内涵,背离教学的本质。

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有的教师设置思维拓展训练话题:“愚公搬山,其实不如搬家。”这看似新颖,其实是误读了寓言的意义。

寓言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故事说明某一个道理。在阅读时,读者首先要与作者达成共识,即承认其虚拟的前提,按其虚拟的逻辑判断故事中的是非,理解它所讲的道理。《愚公移山》讲的是如何对待困难,太行、王屋二山就是困难。愚公面对这么大的困难,他的态度一是不怕,二是克服它。山不是很大吗?可是它不会增加,而自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就是愚公的理由和逻辑。事实上,愚公能不能搬走大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所以说,《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机智,更谈不上“搬山不如搬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看似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实则背离了寓言学习的本质。愚公以弱小的力量与强大的困难相对抗,看起来是愚的,但愚得可爱、愚得可敬。正是凭着这股愚劲,人类才能不断进化,不断进步,不断开辟历史新篇章。

课堂教学主观化的意识形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缺乏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这是平时教学研究不充分的体现。为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分析和思考文本内容,体现文本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本溯源。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加真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攻克才会水到渠成。

三、脱离本位的非语文教学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这不仅是指历史和政治,语文还与很多学科融会贯通。语文课本取材广泛,涉及经济、科技、历史、体育等类型文章。在教学此类型的文章时,有些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偏离语文学科的本位,这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比如,在讲解《长征(剧作节选)》时,部分教师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呈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进行了思想教育。虽然,教师的备课十分用心,准备也十分充分,但是语文课的基本目的是要学习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关键点正是语言与思想感情的结合。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历史资料,忽视了语言学习,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位,这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又如在讲解《国宝——大熊猫》时,有的教师把预先准备的有关大熊猫的资料在电脑上展示,让学生看课文,注意文章有哪些信息,最后进行归纳。然而,语文课关注的是语言表达,即文本通过怎样的语言和结构形式把相关对象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语言中的信息,不关注语言表达的本身,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位。

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教给学生“一桶水”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舀水,如何储存水。文本解读需要教师从本源出发,抓住根源于文章内容的情感、思想和主旨,追求课堂内容的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容。这样的解读才是适合学生的,也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金明,霍术东.文本“误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J].现代语文,2006(7).

[2]李伟.试论中学生阅读中的误读陷阱[J].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2013(63).

[3]赖晓铭.新时期关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的思考[J].课外语文,2021(24).

[4]刘应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21(11).

[5]周学英.初中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路径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

[6]王发祥.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1(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