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创新协同培养:价值、机制与路径
作者: 陈兰枝 刘源
王红,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测评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执行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
【编者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 “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发展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深化“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质量的教育和人才作为保障。教师是大湾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基础,承担着筑牢爱国之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大湾区教育活力和水平的使命。大湾区成立4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充分发挥在大湾区教师跨境培养中的“湾区桥头堡”作用,有力推动了粤港澳三地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合作。但大湾区三地制度不同,教师培养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有专家认为大湾区是我国教师协同培养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但大湾区基础教育规模庞大,对于一流教师教育体系有强烈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具有怎样的价值?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
教师教育论坛: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是事关我国教育现代化全局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新时代语境下,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王红: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是推进“大湾区建设”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双重国家战略决策落实和实施的重要实践,既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也是高质量区域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方面,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举措。打造“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成功样本,教育是关键,教师队伍是根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对于大湾区教育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教师群体的影响力,有助于培养港澳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和共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促进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实现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是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可以促进粤港澳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支撑大湾区更好地发挥区域合作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是构建开放、协调、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粤港澳三地约有27所高校开设师范专业并开展教师教育研究,拥有丰富的、多样化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资源。三地教师教育培养各具特色:大湾区内地9市教师培养规模大,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师教育资源梯度完备。香港和澳门教师培养规模较小,但国际化水平高。这为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目前,大湾区教师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内地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不高,港澳培养教师的国家情怀和本土视野不够。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三地教师教育资源的协调与联动,能够促进三地教师培养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内教师培养的整体质量,并构建与大湾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教育论坛: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和教师交流日渐频繁,但三地教育管理体制不同,教师培养标准和职业核心能力架构也存在差异。在您看来,三地教师教育体系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给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带来哪些挑战?
王红:大湾区是我国“一国两制”制度下最特殊的、异质性较大的合作区域,港澳地区有自行制定有关教育发展和改进政策的权力,并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法规和教育体系,这导致三地教师教育体系的运行逻辑差异巨大,教师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如从师范生培养标准来看,广东高校更强调师范生教育理念的培育和价值观的构建,香港更强调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澳门则重视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发展。从教师职业标准来看,广东更关注立德树人的职业价值认同,香港更关注教学实践和自主发展,澳门更关注专业技能与交流合作能力。
正是因为教师教育体系中的这些固有差异,使得三地在协同培养教师的过程面临重重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是招生考试、学籍互认、教师资格互认等制度壁垒。虽然为破除制度性障碍目前政府也作出了诸多努力,如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秘书局、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秘书行政司联合发布了《关于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但其中提出的措施多是具体的、碎片式的,缺乏系统的、协调的和前瞻性的顶层规划。在三地教师培养标准和职业标准不能达成共识的背景下,“湾区教师”这一身份得不到认同,三地教师协同培养也只能停留在以协议导向为主的合作层面。当然最近两年制度性障碍也在逐渐消除:比如,内地师范生和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的制度以及香港对非永久居民且持有经认可的内地师范专业毕业证申请“准用教员”的规定,为香港籍学生获得内地教师资格以及内地籍学生获得香港教职打开了通道。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在湾区内实行教师资格互认、形成“湾区教师”的身份认定,将会对大湾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有更大的促进。
教师教育论坛:华南师大是大湾区参与教师教育的唯一内地高水平大学,在您看来,华南师大在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方面有怎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肩负怎样的责任?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在华南师大成立,学院在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红:要推进大湾区的教师协同培养,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一流的高水平高等院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华南师大有90余年师范教育历史,构建了涵盖学前、中小学、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具有深厚的教师教育底蕴和实力,是华南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另一方面,华南师大位于广州,与港澳两地地缘相近、文化同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南师大就开始与港澳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展开合作。
这是华南师大开展跨境协同培养教师的天然“根基”。
基于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华南师大以教师协同培养为抓手,以支撑湾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积极、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三地需求的优秀基础教育师资,不断推进大湾区教师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湾院”)的成立是面向大湾区教育需求和教师教育变革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建立的前瞻性、开创性举措。湾院在教师协同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多重作用。从实践层面看,湾院是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的实践主体。目前,湾院已开始积极协调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国际教育组织,推动三地教育机构合作项目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师协同培养计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从智库支持方面看,湾院是大湾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中心。湾院面向国际教师教育理论前沿,针对大湾区教育方面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前沿创新研究,为破除教师流动的区域壁垒,构建符合三地教师教育发展特征的协同培养机制,打造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的创新示范区提供智库支持。
教师教育论坛:粤港澳三地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差异,也有互补性,如何促进三地互动、共享资源、提升大湾区教师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华南师大在推动粤港澳三地合作、促进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哪些实践和探索?
王红:近年来,华南师大坚持面向大湾区建设需求,充分发挥在教师跨境培养中的“湾区桥头堡”作用,有力推动了粤港澳三地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合作。
一是基于教师教育特色优势,依托各类项目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华南师大已与港澳特区政府、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中小幼各学科教师培养、国情教育、普通话推广及教学能力提升等多层次、多种类培训。2023年,在香港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的协调和推动下,200名香港新教师到华南师大培训,深度体验广东的文化和教育特色,厚植家国情怀。未来两年内,将会有近3000名香港新教师继续到华南师大学习培训。同时,湾院承办的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教师先后两次到访香港,深度了解香港的办学模式和文化特色,培养了教师们的国际化视野。而澳门回归前,在职教师学历进修主要依托华南师大,华南师大共为澳门培养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1500人次,使澳门教师的合格率从24%提升至80%以上;澳门回归后十年间华南师大又为澳门培养教师4200人次,为其师资的持续优化提供助力。与此同时,华南师大也积极开展职前教师跨境培养,如学校与香港金融管理学院签署在香港设立研究生教学点的协议于2020年获得香港教育局批准,联合开展体育学、心理学非全日制博士生的培养。
二是助推成立内地与港澳教师协同培养的学术机构及民间团体。为强化教师队伍的合作交流,精准全面对接港澳教师发展需求,除成立湾院以外,2019—2020年,华南师大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和“粤港澳校(园)长教育促进专业委员会”等民间组织促进湾区教师校长交流合作。
三是合作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大)连续五年在内地和香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学校的《中小学德育》杂志刊发香港教师“香港中学推行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多途径推进湾区良好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湾区国情教育舆论生态。
教师教育论坛:大湾区肩负着教育跨境协同治理先行先试的改革责任,大湾区基础教育规模庞大,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您看来,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选择怎样的路径?
王红:构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还面临着诸多制度壁垒,教师协同培养的合作模式尚未成型。基于大湾区建设“先试先行”的定位和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逻辑,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
所谓“自上而下”是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标准互通、资格互认。充分发挥省、部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港澳台办的支持和指导作用,协同省、部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司局、处室,联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建立多方沟通机制,设计教师协同培养总体思路。这个层面的设计应重点聚焦突破体制束缚,制定一套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引领性行政框架,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互通、制定粤港澳共通的教师职业资历层级对接标准,“自上而下”推动形成“大湾区教师”的身份建构和职业认同。
所谓“自下而上”是指积极鼓励高校参与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实践。长期以来,粤港澳高校间合作密切,是粤港澳教育合作交流的核心主体,要调动内地其他高校的积极性,特别是充分发挥华南师大在港澳教师教育中的“湾区桥头堡”作用,使之主动对接香港、澳门的教师教育资源,开展大湾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合作项目,搭建跨境教师培养合作平台。在此过程中,各高校培育优质合作项目、系统总结成功经验,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完善和合作拓展提供实践支持。
当前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这一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先试点再推广。当前尚未有成熟的不同制度背景下的教师协同培养经验,加之大湾区内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差异巨大,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协同培养机制建设进展迟滞甚至暂停。因此,要在局部摸索出成功经验,再大范围推广。二是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当前还处于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的初期,需要进一步摸清三地的制度体系、发展需求、教师教育资源情况和教育规模等基础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明确大湾区各地教师教育机构的共同愿景、目标和长期发展方向,利用三地资源优势,打通制度障碍,实现优势互补。
教师教育论坛: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提升大湾区教育国际影响力是大湾区教师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您认为大湾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存在哪些优势?为此,大湾区教师教育应该在教师协同培养方面作出哪些努力?